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太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內太衝
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《針灸集成》。其定位在足背側,當伸拇長肌腱之脛側(內側)緣,與足厥陰肝經之太衝穴相平處。此穴屬足部要穴,臨床多用於調理氣機、疏肝理氣。
定位與取穴
位於足背第一、二跖骨結合部之前方凹陷處,當伸拇長肌腱內側緣,與太衝穴同位但偏脛側。取穴時,可令患者仰臥或正坐,足背伸直,於足大趾與次趾夾縫向踝方向觸摸,在肌腱內側凹陷處即是。
主治功能
- 疝氣:內太衝為足部肝經相關穴位,肝經循行過陰器,故可疏泄肝氣、緩解疝氣疼痛。
- 呼吸不暢:肝主疏泄,與肺氣宣降相關,此穴能調暢氣機,改善因肝氣鬱滯所致之胸悶、呼吸不利。
- 足背腫痛:局部取穴可通經活絡,舒筋止痛。
刺灸方法
- 針刺:直刺0.3-0.5寸,針感多呈酸脹向足趾或踝部傳導。
- 艾灸:可艾炷灸3-5壯,或以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。
中醫理論探討
內太衝雖為經外奇穴,然其位置毗鄰肝經太衝穴(肝經原穴),故兼具疏肝解鬱之效。肝主藏血,性喜條達,此穴透過調理肝氣,間接影響全身氣血運行,尤擅處理氣機鬱滯之證。臨床常配伍太衝、三陰交等穴,增強疏肝理氣、通調下焦之功。
歷史文獻
《針灸集成》載其「主疝氣、呼吸不利」,後世醫家擴展其應用於足部氣血瘀滯、肝鬱氣逆等症,體現了經外奇穴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原則,亦反映中醫「局部取穴」與「循經遠治」的結合運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