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逆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逆注

逆注為中醫經絡穴位之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為手陽明大腸經之溫溜穴之異稱。

經絡歸屬與定位

逆注(溫溜)屬手陽明大腸經,為該經之郄穴。其定位於前臂背面橈側,腕橫紋上5寸,當陽谿穴與曲池穴連線上。該穴位處肌肉豐厚之處,按之常有明顯酸脹感。

穴名釋義

「逆注」之名,反映其氣血流注特性。《醫經理解》云:「逆注者,手陽明之郄,氣之所逆注也。」意指此穴為經氣逆向輸注之所,具有調節氣血逆亂之效。

「溫溜」則寓溫煦之意,《針灸穴名解》釋為:「溫者,溫暖也;溜者,流通也」,言其能溫通經絡,驅散寒邪。

功能主治

此穴具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之效,主要用於:

  1. 頭面疾患:頭痛、面腫、口舌生瘡、咽喉腫痛
  2. 胃腸病症:腸鳴腹痛、寒熱嘔吐
  3. 經絡病證:肩臂痠痛、手腕無力
  4. 急性症狀:熱病汗不出、癲癇吐涎

刺灸方法

  • 針刺:直刺0.5-1寸,局部酸脹感可向上下擴散
  • 艾灸: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灸5-10分鐘

古典文獻記載

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:「逆注……在腕後五寸。」
  • 《備急千金要方》:「主寒熱頭痛,噦衄,肩不舉。」
  • 《針灸大成》:「主腸鳴腹痛,傷寒寒熱,頭痛噦衄,肩不得舉。」

此穴作為陽明經郄穴,尤善調理急性疼痛與熱證,臨床常配合合谷、曲池等穴,共奏疏風清熱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