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尿灶火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尿灶火丹為中醫兒科病名,屬丹毒類病症之一,主要見於嬰幼兒會陰及下腹部位之皮膚赤腫疾患。其名源自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九記載:「丹發膝上,從兩股起及臍間,走入陰頭,謂之尿灶火丹也」,意指丹毒發於膝部上方,循大腿內側蔓延至臍周,最終侵及外陰,形如灶火燎灼之勢,故以「尿灶火丹」喻之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本病多緣於濕熱蘊結火毒熾盛

  1. 襁褓濕熱:嬰兒肌膚柔嫩,若尿布久浸穢濁,濕熱穢毒鬱蒸肌表,致氣血壅滯。
  2. 胎火遺毒:母體孕時過食辛熱,胎火內蘊,小兒出生後火毒下趨陰部而發。
  3. 三焦鬱火:《瘍醫大全》指出「丹毒皆火熱之疾」,幼兒三焦氣化未充,熱毒易聚於下焦陰位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皮損特徵:初起患處赤紅如丹,邊緣微隆,撫之灼熱,可伴水疱或滲液,甚則糜爛。
  • 病位走向:多始於腹股溝或臍周,向會陰、陰莖或陰唇擴散,符合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「從兩股起及臍間」之傳變。
  • 全身症狀:輕者僅局部赤腫,重者可見煩躁哭鬧、口乾溲赤,舌紅苔黃膩,指紋紫滯。

治療方法

外治法

  • 桑白皮湯溻漬:取桑根白皮30克煎濃汁,待溫清洗患處。桑白皮甘寒,《本草綱目》載其能「利五臟、通血脈」,現代研究證實含桑皮素,具抗炎收斂之效。
  • 青黛散外敷:以青黛、黃柏、滑石等分研末,麻油調塗,可清熱解毒、燥濕斂瘡。

內治法

  • 輕證:用導赤散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加車前草、梔子,清心導熱下行。
  • 重證:選五福化毒丹(黃連、玄參、桔梗、青黛)化裁,瀉火解毒兼護陰液。

古籍考證

《幼幼集成》提及:「小兒赤丹,皆由熱毒搏於血分」,與尿灶火丹病機相合;《外科正宗》更明言「丹毒屬肝火妄動,濕熱內蘊」,強調清肝利濕之要。此病類似西醫「尿布皮炎」,然中醫更重辨證論治,非僅局部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