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聶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聶辟,又稱「折襞」,為中醫學中描述肌膚皺摺狀態的專有名詞,首見於《素問·調經論》:「虛者聶辟氣不足。」此處意指人體氣血虛衰時,肌腠失養而呈現的鬆弛皺縮之象。以下從中醫理論角度詳析其內涵:


一、詞源與經典論述

「聶」古義通「摺」,指層疊收縮;「辟」喻開合之勢,二者合稱形象概括皮膚屈曲褶皺的生理或病理表現。《黃帝內經》將聶辟與「氣不足」直接關聯,反映中醫「形氣相依」的核心觀念——肌膚的豐潤緊緻需賴氣血充養,一旦正氣虛弱,皮毛失於溫煦濡潤,則出現弛縱皺摺。


二、生理與病理機轉

  1. 生理性聶辟
    常見於關節屈側(如肘窩、膝膕)或年長者自然衰老過程,屬經絡氣血流通中的適應性皺摺。中醫認為此為「經氣彙聚之處」,如《靈樞·邪客》提及「皮肉宛膲」與衛氣運行相關,暫時性皺摺無礙健康。
  2. 病理性聶辟
    多因臟腑虛損,尤以肺脾腎三臟為要:

    • 肺氣虛:肺主皮毛,宣發無力則皮膚濡養不足,皺摺乾枯。
    • 脾氣弱: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運化失職則肌肉消減,皺摺鬆垂。
    • 腎精虧:腎藏精主固攝,精虧則骨髓不充,伴隨皮膚甲錯褶皺。

三、辨證與相關理論延伸

  1. 與「皴揭」之異同
    同屬皮膚異常,然「皴揭」多見於外感燥邪或血虛風燥,表現為肌膚乾裂脫屑;聶辟則以氣虛失充為本,皺摺柔軟無痛,二者病機有別。

  2. 經絡辨證觀點
    三陰經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循行處若見異常聶辟,常提示對應經脈氣血衰少。如《針灸甲乙經》論及足太陰脾經「絡脈陷下」時,可伴隨肌膚塌陷皺摺。

四、歷代醫家補充

  • 張介賓《類經》註解:「聶,猶皺也;辟,闢疊也。」強調此現象與陽氣不伸相關。
  • 清·葉天士於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論述老年病例時,提及「皮膚聶辟如囊」,歸因於下元衰憊,精血不能上奉濡養。

五、現代中醫應用啟示

今人研究將聶辟現象與「筋膜張力失衡」連結,認為長期氣滯或氣虛可能導致肌筋膜網路弛張失調,形成異常皺摺。此說法延伸古典理論,提供針灸與推拿調理筋膜的新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