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怒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怒郁

怒郁為中醫病證名,屬情志致病範疇,指因暴怒或長期鬱怒導致肝氣疏泄失常,進而引發一系列氣機不暢、化火或累及他臟的病理變化。其病機與證候可分為以下階段:

  1. 暴怒傷肝,氣逆脹痛
    初始因暴怒致使肝氣驟然上逆,常見脅肋脹滿、腹部疼痛、胸悶氣促等症。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提到:「怒郁者,方其大怒氣逆之時,則實邪在肝,多見氣滿腹脹。」此時病性屬實,肝氣鬱結未散,氣機壅滯於經絡,治宜疏肝理氣為主,方用解肝煎以平肝降逆,或神香散六郁湯調暢氣機。
  2. 鬱怒化火,熱擾血分
    若怒氣未得疏解,長期鬱結體內,則易從陽化火,形成「肝鬱化火」之證。臨床表現為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、頭暈目赤,甚則熱迫血行,出現吐衄(如鼻血、咯血)。此時治宜清泄肝火,方選化肝煎,此方以青皮、陳皮疏肝,丹皮、梔子涼血瀉火,適合火鬱未傷陰之證。
  3. 肝病傳脾,氣血兩傷
    肝鬱日久,木旺乘土,肝病累及脾臟,導致脾失健運,出現倦怠乏力、食欲不振、脘悶便溏等症。景岳言:「逆氣已去,惟中氣受傷……成為倦怠,或為少食。」此時需肝脾同調,若偏脾虛氣弱,用五味異功散(四君子湯加陳皮)健脾益氣;若兼血虛,則以大營煎滋養肝血;若心脾兩虛,可選歸脾湯補益心脾、調和氣血。

延伸探討

  • 怒郁與三郁、七情郁之關聯:怒郁屬「七情郁」中因怒致病者,與「憂郁」「思郁」並列,三者皆可進一步發展為「氣、血、痰、火、濕、食」六郁。內郁(臟腑氣機鬱滯)中,肝郁為核心,怒郁尤重肝氣橫逆或鬱而不伸之變證。
  • 調治原則:初期重在疏肝,中期泄火需防傷陰,後期扶脾當辨氣血。若兼見痰結或血瘀,可佐以化痰祛瘀之品,如越鞠丸加減。

怒郁之證,體現中醫「情志—氣機—臟腑」的整體觀,治療需依病機演變靈活用方,非獨治肝,而貴在調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