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鸕鷀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鸕鷀瘟

鸕鷀瘟,又稱大頭瘟、蝦蟆瘟,為中醫瘟疫病之一,其特徵為頭面紅腫熱痛,發病急驟,具傳染性。歷代醫籍對此病多有記載,其病名形象地反映了患者頭面腫大如鸕鷀頸部膨脹或蝦蟆鼓脹之態。

病名考源

鸕鷀瘟之名,首見於明代醫家虞摶所著《醫學正傳·瘟疫》,文曰:「大頭天行病,從頤頜腫熱者,又名鸕鷀瘟。」此病與大頭瘟、蝦蟆瘟同屬一類,皆因頭面突發腫脹而得名。明代醫家孫一奎於《赤水玄珠·疫門》亦載:「頭面腫,俗名鸕鷀瘟、蝦蟆瘟。」清代李用粹《證治匯補·咽喉章》則指出,此病與歲氣運行之偏勝相關:「有司天運氣過亢,其年鄉村染患相似者……俗名蝦蟆瘟,又曰鸕鷀瘟。」

病因病機

此病多因體虛之人,感受時行疫氣,蘊毒上攻而發。其病機主要涉及三方面:

  1. 外感時疫:天行疫癘之氣,挾風熱或濕熱毒邪,從口鼻侵襲人體。
  2. 上焦熱毒壅滯:疫毒內蘊,與體內伏熱相合,循經上攻頭面,致使氣血壅滯,發為腫痛。
  3. 臟腑失調:肺胃熱盛,或肝膽鬱火,助長毒勢,使病情加重。

《溫病條辨》指出,此類疫病多由「風溫時毒」引起,病位以陽明、少陽為主,其腫勢迅速蔓延,與溫毒上犯有關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頭面紅腫焮熱,先起於耳前後,繼而蔓延額、頰、頷下,甚則目不能開。
  • 兼症:初起可有憎寒壯熱,咽喉腫痛,口渴煩躁,舌紅苔黃,脈數有力。
  • 特徵:腫處皮膚緊繃光亮,按之疼痛,甚則潰爛流膿。

證型分類

  1. 風熱時毒證

    • 表現:腫勢偏上,惡寒輕發熱重,咽喉紅痛,脈浮數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普濟消毒飲加減(黃芩、黃連、牛蒡子、玄參、桔梗等)。
  2. 濕熱蘊結證

    • 表現:頭面腫脹明顯,皮色暗紅,身熱汗黏,胸悶嘔惡,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解毒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甘露消毒丹合三仁湯化裁。
  3. 毒壅氣血證

    • 表現:腫處灼痛拒按,高熱煩渴,甚則神昏譫語,舌絳。
    • 治法:清瘟敗毒,涼血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清瘟敗毒飲加減(石膏、生地、犀角【現用水牛角代】、丹皮等)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傷寒瘟疫條辨》:「大頭瘟者,天行邪毒客於三陽之絡……頭面赤腫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:「此證初起,狀如傷寒,憎寒發熱,頭痛肢痠,漸次頭面腫盛。」

與其他瘟疫鑑別

  • 大頭瘟:與鸕鷀瘟症狀相似,但更強調腫勢範圍廣,可波及頸項。
  • 痄腮(流行性腮腺炎):腫脹以耳垂為中心,少見化膿,多見於小兒,傳染性強而病勢較緩。
  • 爛喉丹痧:咽喉潰爛為甚,伴全身丹疹,與鸕鷀瘟頭面腫為主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