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鸕鷀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鸕鷀瘟,又名大頭瘟、蝦蟆瘟,是一種以頭面頤頤腫熱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傳染病。其病因是由於體虛感受時氣,毒熱蘊蓄上焦所致。臨床表現為發熱、頭痛、頭面腫脹、咽喉腫痛、口渴、煩躁、便秘等。治療上以清熱解毒、利咽消腫為主。
《醫學正傳.瘟疫》中記載:「大頭天行病,從頤頜腫熱者者,又名鸕鷀瘟。」《赤水玄珠.疫門》中記載:「頭面腫,俗名鸕鷀瘟、蝦蟆瘟。」《證治匯補.咽喉章》中記載:「有司天運氣過亢,其年鄉村染患相似者,此時氣乘虛蘊蓄上焦,發作寒熱,變為喉痛,俗名蝦蟆瘟,又曰鸕鷀瘟。」
鸕鷀瘟的病因是由於體虛感受時氣,毒熱蘊蓄上焦所致。由於體虛,人體的抵抗力下降,當外界邪氣侵入人體後,就容易引起疾病。時氣是指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內流行的一種特殊的病邪。鸕鷀瘟的時氣是一種毒熱之邪,它可以通過空氣、水、食物等途徑進入人體,並在人體內蓄積,從而引起疾病。
鸕鷀瘟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、頭痛、頭面腫脹、咽喉腫痛、口渴、煩躁、便秘等。發熱是鸕鷀瘟最常見的症狀,多為高熱,可達40℃以上。頭痛多為脹痛,可伴有頭暈、噁心、嘔吐等症狀。頭面腫脹是鸕鷀瘟的另一個特徵性表現,多見於面部、頸部、耳後等部位。咽喉腫痛是鸕鷀瘟常見的症狀,多表現為咽喉紅腫、疼痛,吞咽困難。口渴是鸕鷀瘟的常見症狀,多表現為口乾舌燥、口渴欲飲。煩躁是鸕鷀瘟的常見症狀,多表現為心煩意亂、坐立不安。便秘是鸕鷀瘟的常見症狀,多表現為大便乾燥、排便困難。
鸕鷀瘟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利咽消腫為主。常用中藥有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、大青葉、蒲公英、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大黃等。此外,還可以配合針灸、推拿、拔罐等外治方法進行治療。
鸕鷀瘟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- 增強體質,提高自身的抵抗力。
- 避免接觸患者,並注意個人衛生。
-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,勤通風換氣。
- 飲食清淡,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-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如果出現發熱、頭痛、頭面腫脹、咽喉腫痛、口渴、煩躁、便秘等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