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斷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斷胎
斷胎為中醫婦科學術語,指以人為方式中止妊娠,亦稱「打胎」。此概念最早見於清代汪嘉謨所著《胎產輯萃》,與現代所稱之「人工流產」意義相近。中醫古籍中,對於妊娠的調理與中止,多基於氣血、經絡及臟腑功能之理論,認為胎孕的形成與維繫,與衝任二脈、肝腎功能及氣血盛衰密切相關。
從中醫理論而言,妊娠得以維持,需依賴母體氣血充盈,衝任脈氣調和,若氣血失調或經脈受阻,則可能導致胎元不固。傳統中醫對於斷胎之論述,多強調其對母體氣血及衝任二脈的影響。古籍中記載的斷胎方法,包括內服藥物、針灸及外治法等,其中以活血化瘀、行氣導滯之方藥為主,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所載之相關方劑,旨在促使胞宮氣血運行通暢,以達中止妊娠之效。
中醫認為,斷胎過程易耗傷氣血,影響衝任,故歷代醫家多強調此舉須謹慎為之。部分醫籍亦提及,若因母體虛弱或胎孕異常而不得不中止妊娠,可依據體質辨證,選用相應方藥以減輕對母體的損傷。此外,中醫亦重視斷胎後的調理,主張以補益氣血、調理肝腎為原則,幫助母體恢復。
總體而言,斷胎在中醫學中不僅涉及技術層面,更與整體體質調理、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反映中醫對於妊娠與生殖健康的獨特見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