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顱鷀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顱鷀瘟
顱鷀瘟,出自明代張景岳所著《景岳全書》卷二十八,屬於中醫瘟病範疇,亦稱「瘟毒喉痹」。此症多因時行疫毒侵襲,邪熱壅滯上焦,攻衝咽喉所致,以咽喉腫痛、潰爛為主要臨床表現,並可伴隨高熱、頭痛等全身症狀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顱鷀瘟的發生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疫毒外侵:感染時令疫癘之氣,毒邪侵襲肺衛,循經上攻咽喉。
- 熱毒壅盛:素體陽盛或裡熱偏重者,外邪入裡化火,蘊結咽喉,燻灼肌膜。
- 氣血瘀滯:熱毒熾盛,阻遏氣血運行,致使氣滯血瘀,加重咽喉腫痛潰爛。
臨床表現
本病以咽喉病症為主,常見症狀包括:
- 咽喉腫痛:初起咽部紅腫疼痛,逐漸加劇,甚則影響吞嚥。
- 咽部潰瘍:熱毒熾盛者可見咽峽部腐爛潰瘍,表面覆蓋黃白色腐膜。
- 發熱惡寒:多伴高熱不退,煩渴引飲,頭痛身楚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紅絳,苔黃或黃膩,脈洪數或滑數。
辨證施治
顱鷀瘟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利咽消腫為主要法則,根據病勢深淺及證型不同,可選用以下方劑:
- 初期邪在衛分:可用普濟消毒飲加減,疏風清熱、解毒利咽。
- 熱毒壅盛:選用涼膈散、黃連解毒湯等方,清泄肺胃實火。
- 氣血兩燔:若見高熱神昏,可配合清瘟敗毒飲清熱涼血。
此外,外治可選用冰硼散、珠黃散吹喉,或針刺少商、商陽等穴放血泄熱。
古籍記載
《景岳全書》對顱鷀瘟的論述,反映明代醫家對疫毒喉症的認識已趨於成熟,強調其屬「時疫」範疇,具有傳染性,並與一般風熱喉痹鑒別。清代《溫病條辨》、《疫疹一得》等著作進一步完善其理論,歸入「爛喉痧」、「喉痧」等病證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