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羅哲初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羅哲初生平與中醫學術貢獻
生平概述
羅哲初(1888-1944),字樹仁,號克誠子,廣西桂林人,近代著名中醫學家。幼年勤學,博覽醫籍,尤潛心於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難經》及仲景學說,後師從左修之(一作左季雲),深入岐黃之術。左氏為其授業恩師,並傳授珍藏醫典,其中包含傳為張仲景後裔張紹祖所授之《傷寒雜病論》第十二稿。
羅氏曾先後任教於桂林國立體用學堂、桂林師範學堂等,後行醫於桂林、上海、寧波等地,與當時名醫如周岐隱、黃竹齋等交誼深厚。1935年,與黃竹齋共事於南京中央國醫館,致力於中醫文獻整理與教學。1937年返桂林後,注重家學傳承,將《傷寒雜病論》正本傳於其子,後於1956年由其子獻予國家。
學術專長
1. 子午流注針法
羅哲初精於針灸,尤擅「子午流注」學說。此理論根源於《內經》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結合經絡氣血流注與時辰配屬,主張針刺須依十二時辰及五輸穴開闔規律施治。《靈樞・衛氣行》云:「歲有十二月,日有十二辰,子午為經,卯酉為緯。」羅氏臨床運用此術,強調「因時施針」,對後世時間針法影響深遠。
2. 《傷寒雜病論》傳承
羅氏所藏《傷寒雜病論》首冊(十六卷本),據傳為張紹祖所授第十二稿,內容與通行宋本有異,保留較多古本特徵,如六經病脈證並治篇章編排與藥物劑量記載。此版本後由黃竹齋整理校勘,為《傷寒論》文獻研究提供珍貴線索。羅氏亦注重《金匱要略》與《傷寒論》的互參,體現「傷寒雜病合一」的學術觀點。
3. 脈學與經典註釋
其著作《脈緯》融合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脈理,系統論述三部九候、臟腑脈象與病症關聯,強調「脈以胃氣為本」的診斷思想。另輯《難經原本》,考證《難經》原文,對八十一難中如「命門三焦」等爭議條文提出獨到見解,反映其重視經典原義的治學態度。
學術交流與影響
羅氏與江浙醫家周岐隱、陝西黃竹齋等多有切磋。周岐隱擅溫病學,二人交流促成長江流域與嶺南醫學的融會;黃竹齋則承其《傷寒論》研究,進一步發揚仲景學說。此種跨地域學術互動,體現民國時期中醫「維護國粹而彙通新知」的時代特色。
著作與傳承
除前述典籍外,羅氏臨證注重「針藥並用」,醫案中可見其將子午流注與經方結合之例,如依時辰選穴配以桂枝湯類方調營衛。其子嗣繼承家學,使桂林羅氏一脈成為近代南方中醫傳承的重要支系。
羅哲初的學術貢獻,不僅在於文獻保存與針法專精,更在於其融會經典與臨證的實踐精神,為民國中醫學術史留下深刻印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