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羅知悌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羅知悌(約1237-1327),字子敬(一作敬夫),號太無,宋末元初錢塘(今浙江杭州)人,為金元醫學流派承先啓後之關鍵人物。其學術根柢深厚,不僅精於醫道,更通曉天文曆算、地理方輿,兼擅詞章翰墨,顯露出江南士人博雅之風範。

師承與學術淵源

羅氏醫學啟蒙於劉完素再傳弟子荊山浮屠,得河間學派「火熱論」之真傳。宋亡後蟄居燕京期間,潛心融會三家之長:

  • 劉完素「六氣皆從火化」理論,擅用清熱瀉火之法
  • 張從正攻邪三法(汗、吐、下),重視祛邪以安正
  • 李東垣脾胃學說,強調升發中焦陽氣

此種兼收並蓄的學術態度,使其成為首位系統整合金元三大家理論於江南的醫家。

臨證特色

  1. 辨證靈活
    主張「因病制方,不執方劑」,善用「相反相激」配伍法。如治熱鬱證,常於黃連、梔子等苦寒藥中佐以少量吳茱萸,取「火鬱發之」之意。
  2. 顧護胃氣
    處方必察患者飲食運化之力,即使急症攻邪,亦配伍蒼朮、陳皮等健脾之品。認為「胃氣一敗,百病難施」。
  3. 調神為本
    繼承《內經》「形神相即」思想,注重情志致病。記載曾以「怒勝思」法治癒思慮傷脾之證,先激怒患者令氣機勃發,繼用逍遙散調理。

傳世醫著與學術影響

《羅太無先生口授三法》雖僅一卷,然其編排體例頗具特色:

  • 按「證-因-脈-藥」四綱分述76症
  • 中風條目首揭「內風妄動」病機,為後來「非風論」先聲
  • 婦人病強調「衝任損傷」與「情志相激」雙重因素

其最大貢獻在於培育朱丹溪(1281-1358)。泰定二年(1325),朱氏跪門三月,得授「陽常有餘陰常不足」之論,後發展為滋陰學說,開創丹溪學派。元代戴良《九靈山房集》載:「太無之術得丹溪而益彰,猶河間之有元素也。」

史載其晚年患痿證,仍臥榻口授方藥,門人執筆記錄。這種「口傳心授」的教學方式,保存了大量臨證心法,對金元醫學流派從「北方學統」轉化為「江南學脈」具有關鍵性的橋樑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