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羅止園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羅止園(1883—1957),名文傑,字亦才,號未若,山東德縣人,為近代著名醫學家兼畫家。其醫學淵源深厚,叔父與從兄皆為當地知名醫家,自幼受儒學薰陶,同時潛心醫道與繪畫,奠定其跨領域之學術根基。1907年通過中醫官考試,任北洋陸軍第五鎮軍醫,至1926年退役後定居北京,以行醫、賣畫維生。
醫學師承與學術轉變
羅氏初隨中醫邵敬甫習醫,後受業於姜子全、丁福保等西醫名家,為少數兼通中西醫學之佼佼者。早年偏重西醫,隨臨床經驗累積,漸悟中西醫理各有擅場,遂提出「新中醫論」,主張破除門戶之見,臨證時融會中西診療技術,如以中醫辨證為主軸,輔以西醫檢驗數據,開創當時醫學思維之新局。
理論創新與臨床貢獻
- 傷寒理論革新:
羅氏深研《傷寒論》,主張廣義傷寒應涵蓋溫病範疇,批判清代溫病學派過度區分傷寒與溫病,導致治法割裂。其《新傷寒證治庸言》四卷(1946年)強調六經辨證可統馭外感熱病,提出「傷寒溫病一爐共冶」之說,影響後世對熱病辨治的整合觀點。 - 結核病證治專研:
針對當時盛行之肺癆(結核病),撰《肺癆病自療法》、《結核證治發凡》(遺稿),結合中醫「癆瘵」理論與西醫病原認知,創製滋陰清熱、健脾補肺諸方,並注重調攝法,如食療與靜養並行,反映其「病證結合」之診療特色。 - 藥物學實驗精神:
《實驗藥物學》一書突破傳統本草框架,參照西藥藥理學方法,分析中藥有效成分與作用機理,如黃連抗菌、人參補氣之科學驗證,推動中藥現代化研究先聲。
醫學教育與著述
1938年任教華北國醫學院,以臨床實證為教學核心,強調「醫話體」著述。《止園醫話》(1939年)及續集(1943年)收錄其診治疑難雜症之心得,如以「氣血水三毒論」解釋痰飲病機,或以「肝脾升降失調」論治鬱證,皆展現其結合經典與臨床之獨到見解。
藝術與醫學的交融
羅氏工於國畫,1935年任北平美術學院教授,其藝術修養亦反映於醫學論述中。如《桐蔭集》以繪畫「留白」喻人體正氣調攝之道,認為治病當如作畫,「疏密有致,虛實相生」,體現中醫「整體平衡」之哲學思想。
羅止園之學術生涯,標誌著近代中醫在西方醫學衝擊下的調適與創新。其融合中西之實踐、革新傷寒理論之膽識,及透過藝術詮釋醫理之跨界視野,至今仍為中醫學術史之重要篇章。遺稿《骨結核實驗談》等未刊著作,更見其對疑難疾病之不懈探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