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藍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藍注
藍注,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出自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九,指小兒肌膚出現藍色或青紫色斑塊的症狀。此證多因外感風寒之邪,侵襲血脈,導致血行不暢,瘀血凝滯於肌膚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風寒外襲:小兒腠理疏鬆,衛外不固,若風寒之邪乘虛侵襲,客於血脈,寒性收引,導致血行遲緩,瘀血內停。
- 血瘀成核:血得寒則凝,瘀血結聚,滯留於皮下,久而形成青藍色斑塊,即所謂「血得冷則結聚成核」。
- 氣血失和:小兒臟腑嬌嫩,氣血未充,若風寒久留,氣機受阻,血脈瘀滯,肌膚失養,遂見皮肉色如藍。
臨床表現
- 皮色變化:肌膚出現大小不一的藍色或青紫色斑塊,按之不褪色,與紫癜類似。
- 病程特點:病情纏綿,「經久不歇」,即斑塊長期不退,或反復出現。
- 其他伴隨症狀:部分患兒可伴見手足不溫、面色青白等寒凝血瘀之象。
鑑別診斷
與紫癜的異同
- 相似點:兩者皆可表現為肌膚瘀斑,色青紫。
- 差異點:
- 藍注:多因風寒客於血脈,寒凝血瘀所致,斑塊色偏藍,病程較長。
- 紫癜:病因較廣,包括血熱妄行、氣虛不攝等,斑塊多呈紫紅或暗紫,可伴出血傾向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藍注,以溫經散寒、活血化瘀為主,常用方藥如下:
- 溫經通絡:可選用當歸四逆湯加減,以溫通血脈,散寒化瘀。
- 活血化瘀:如桃紅四物湯,適用於血瘀明顯者。
- 外治法:可配合艾灸或溫熨患處,以促進局部氣血運行。
古籍記載
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小兒為風冷,乘其血脈,血得冷則結聚成核,其皮肉色如藍,乃經久不歇,世謂之藍注。」指出此證與風寒侵襲、血瘀凝滯密切相關,且具有病程纏綿的特點。
現代理解
現代醫學中,藍注可能對應於某些血管性或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,但中醫更重視其寒凝血瘀的病機特點,強調從溫通散寒、調和氣血角度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