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斷乳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斷乳法

斷乳法,又稱「回乳」或「止乳」,是中醫針對嬰兒成長階段,逐步減少或停止母乳餵養的一種方法。中醫認為,母乳為氣血所化,其質地與母親的體質、飲食及情志密切相關。隨着嬰兒臟腑功能逐漸成熟,需適時引入其他食物以輔助生長發育,而斷乳即為此過程中的重要環節。

斷乳的適當時機

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小兒初生,乳哺有常,不可過飽,亦不可過飢。」嬰兒出生後,母乳雖為最佳營養來源,然隨月齡增長,單靠母乳已不足以滿足其需求。中醫主張,嬰兒於8至12個月時,脾胃運化功能漸趨完善,此時為斷乳的適當時期。若嬰兒消化能力較強,可提前於6個月後逐步減少哺乳次數,並輔以其他食物。

斷乳的漸進方法

中醫強調「循序漸進」,斷乳不宜驟然停止,以免影響嬰兒脾胃及母親氣血調和。傳統方法如下:

  1. 初期輔食添加(2-5個月)

    • 2個月起:可餵食少量米湯,以助脾胃適應穀物之氣。
    • 3個月:消化力強者,可嘗試稀粥,以養胃氣。
    • 4-5個月:逐步加入蛋黃、菜泥等柔軟易化之物,以滋養氣血,助長肌肉。
  2. 中期減乳(6-12個月)

    • 6個月後:母乳次數可漸減,改以稠粥、軟爛麵食等為主,輔以少量魚肉末或豆製品,以補益精微。
    • 8-10個月:進一步減少哺乳,增加固體食物比例,如蒸蛋、細碎蔬菜等,強化脾胃運化之力。
  3. 完全斷乳(1歲左右)

    • 待嬰兒能穩定攝取多樣食物,且無消化不良之象,即可完全停止哺乳。

中醫對斷乳的理論依據

中醫認為,母乳為「陰血所化」,過度哺乳可能耗傷母體氣血,故需適時調節。《婦人良方》指出:「乳子過久,反損脾胃。」嬰兒脾胃嬌嫩,若長期依賴母乳,易致運化乏力,反而影響其自立消化功能。此外,適時斷乳亦有助母親氣血回歸,避免因長期泌乳導致氣虛或肝鬱。

飲食調理與斷乳

為使嬰兒順利適應斷乳,中醫注重飲食的「性味」與「配伍」。初期輔食宜選甘平甘溫之物,如米粥、山藥、紅棗等,以健脾益氣;後期可加入少量甘淡之品,如茯苓、蓮子,以助滲濕和胃。避免過早給予肥甘厚味或生冷之物,以防損傷脾胃陽氣。

斷乳法不僅是飲食習慣的轉變,更是嬰兒從「純陰母乳」過渡至「五穀雜糧」的關鍵階段。中醫透過漸進式調整,使嬰兒脾胃得以穩健發展,為日後健康奠定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