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繆希雍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繆希雍 (1546-1627)

生平簡介

繆希雍,字仲醇,號慕台,明代著名醫家,原籍江蘇常熟,後遷居金壇。生於明嘉靖二十五年(1546年),卒於天啟七年(1627年)。早年因家道中落,棄儒從醫,以其精湛醫術聞名於世。繆氏醫術源自《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等經典,並融合多家之長,形成獨特診療風格。

醫學成就

《先醒齋廣筆記》

原由丁元薦整理繆氏醫案而成《先醒齋筆記》,後經繆氏親自增補,擴充為《先醒齋廣筆記》四卷。此書不僅記錄臨床驗案,更系統闡述其醫學理論:

  • 卷一:論中風、傷寒等外感病證治法
  • 卷二:記內科雜病及婦科、兒科病證療效
  • 卷三:載外科、五官科疾病治方
  • 卷四:專論藥物炮製與應用要訣

書中體現其「辨證求本,用藥精當」的診治特色,對溫病學說發展有重要啟示。

《本草經疏》三十卷

此為繆氏藥物學代表作,系統考證《神農本草經》所載藥物:

  • 闡釋藥物性味歸經理論
  • 詳析藥物配伍禁忌
  • 補充歷代本草未載內容
  • 結合自身臨證經驗評述藥效

其中對石膏、人參等藥物見解尤為精到,影響後世用藥思路。

《炮炙大法》一卷

專論中藥炮製技術:

  • 記載439種藥物炮製方法
  • 系統整理「雷公炮製十七法」
  • 強調炮製對藥性改變的重要性
  • 提出因地製宜的炮製原則

此書為現存明代重要炮製專著,對中藥製劑學發展貢獻卓著。

學術思想

脾胃論治特色

繆氏繼承李東垣脾胃學說並有所發展:

  • 提出「脾陰」概念,完善脾胃理論
  • 創制滋脾陰方劑如資生丸
  • 強調甘潤平和之品養胃陰
  • 主張「胃氣為本」的治療原則

外感熱病見解

對溫病學形成有先導性貢獻:

  • 區分傷寒與溫病治療差異
  • 重視清熱解毒法應用
  • 早於吳又可提出疫病有異氣說
  • 善用石膏、知母等清熱藥物

用藥特點

  • 重視藥性:強調「藥有五性」、「五味入口,各歸所喜」
  • 配伍精當:注重相須、相使的藥物組合
  • 劑量考究:根據病症輕重靈活調整用量
  • 善用生藥:如生石膏、生地的應用心得

著作流傳

除上述專著外,繆氏尚撰有:

  • 《本草單方》
  • 《醫學傳心》
  • 《方藥宜忌》(已佚)
  • 《仲醇醫案》(散見於各家醫案中)

其學術思想通過著作和弟子傳承,影響遠及日本、朝鮮等漢方醫學體系。清代多位醫家如張璐、喻昌等均受其學說啟發,成為明清之際溫補學派與寒涼學派交流的重要橋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