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瞀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瞀郁(昏冒鬱悶)

「瞀郁」一詞出自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是中醫典籍中描述病理狀態的重要術語,常見於外感熱病或內傷雜證的臨床表現中。其核心指涉「昏冒鬱悶」之象,涉及氣機鬱滯、邪熱擾神、清陽被困等多種病機變化。

詞義解析

  • 「瞀」:本義為目眩昏蒙,引申為神識昏昧不清,如《靈樞·經脈》言「目瞀如無所見」。
  • 「郁」:指氣機鬱滯不通,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「鬱極乃發」。
    兩者結合,可理解為「因氣機鬱閉而致神識昏蒙」的病理狀態。

中醫病機探討

瞀郁的形成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:

1. 火熱上擾

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提及「熱至則身熱……瞀郁注下」,說明外感熱邪或內生火熱熾盛時,邪熱上攻頭目,可導致神識昏瞀、胸中鬱悶。此證常見於暑溫、溫病氣分熱盛或陽明腑實證,伴見高熱煩躁、口乾舌燥等。

2. 氣機鬱滯

氣血運行受阻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可致頭目昏沉、胸脅脹悶。如肝氣鬱結化火(木鬱化火),或痰濕中阻、氣滯血瘀,均可能引發瞀郁症狀。

3. 濕濁蒙蔽

濕邪黏滯,易困阻脾陽,使清陽不升,濁陰上蒙清竅,出現頭重如裹、神志昏蒙等表現,常見於濕溫或脾虛濕盛之證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瞀郁可與以下證型交互出現:

  • 鬱熱瞀悶:多因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,症見煩躁易怒、頭脹目赤。
  • 痰濕瞀郁:痰濁內阻,症見胸悶嘔惡、舌苔厚膩。
  • 暑熱瞀郁:暑邪夾濕,症見身熱汗少、心煩口渴。

文獻佐證

除《素問》外,《傷寒論》中亦有類似描述,如陽明病「譫語發潮熱」、少陽病「胸滿煩驚」,均涉及氣機鬱滯與神志異常的關聯。後世溫病學派(如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)進一步闡述熱邪鬱閉心包所致的「神昏譫語」,可視為瞀郁的深化發展。

臨床表現特徵

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頭暈目眩,視物昏花
  • 心胸煩悶,呼吸不暢
  • 神識恍惚,甚則譫語
  • 或伴隨身熱、嘔吐、下利等

綜而言之,「瞀郁」作為中醫特有的病理概念,反映了氣血失調、邪擾神機的複雜病機,需結合四診辨證論治,釐清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