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斷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斷乳,又稱回乳消乳,為中醫婦科中斷絕乳汁分泌之治法,常見於產後需停止哺乳,或因病不宜授乳時。此治法首見於清代徐潤之《最新三字達生續編》卷五,後世醫家多有發揮,形成系統方藥與理論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乳汁為氣血所化,與衝任二脈及肝胃關係密切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云:「乳汁資於衝任,化於脾胃。」故斷乳之理,在於調節氣血、疏泄肝氣,使乳汁生化之源漸止。其機轉可分為二途:

  1. 疏肝活血:肝主疏泄,乳汁分泌與肝氣條達相關。若肝氣鬱滯,易致乳脹難消,故用活血化瘀之品,如當歸尾、赤芍、紅花等,疏通經絡,引血下行。
  2. 健脾消導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炒麥芽性甘平,入脾胃經,能消食和中,兼可回乳。《本草綱目》載其「消食下氣,止嘔逆,斷乳汁」,現代研究亦證實其含麥角胺類成分,可抑制泌乳素分泌。

經典方藥舉隅

  1. 炒麥芽方

    • 出自《最新三字達生續編》,取炒麥芽80-100克,水煎頓服。此方簡效專,適用於乳汁未鬱結者,藉麥芽消導之力,漸減乳源。
  2. 《胎產輯萃》斷乳方

    • 組成:當歸尾、赤芍、紅花(酒洗)、牛膝(酒洗)。
    • 用法:水煎,臨臥服。
    • 方義:當歸尾、赤芍活血散瘀;紅花破血行滯;牛膝引血下行,共奏通經回乳之效,尤適乳脹痛甚者。

其他中醫治法

除內服藥外,傳統亦配合外治法輔助:

  • 芒硝外敷:取芒硝打碎,布包外敷乳房,取其軟堅散結之性,緩解脹痛。
  • 針灸取穴:選足三里、太衝、膻中等穴,調理氣機,抑制泌乳。

斷乳之法,需依體質辨證施治。氣血虛弱者,宜佐黃耆、白朮健脾益氣;肝鬱化火者,可加柴胡、梔子疏肝清熱。歷代醫家對斷乳論述雖簡,然理法方藥俱全,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之治療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