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漏食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漏食洩

漏食洩,又稱漏食瀉,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名稱。最早見於《醫學原理》卷六,其中記載:「漏食洩,即錄食瀉。其證腹痛,大便泄瀉,食入即瀉,瀉後即飢,飢則食之,食後即瀉,瀉後即飢,如此日久,形體羸瘦,面色萎黃,精神不振,氣短懶言,四肢無力,甚則不省人事。」

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,漏食洩的主要症狀是腹痛、大便泄瀉,食入即瀉,瀉後即飢。這種症狀與現代醫學中的急性腸胃炎、慢性腸炎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有相似之處。但漏食洩的發病原因和病理機制尚不清楚,目前主要認為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。

漏食洩的治療方法主要以健脾益氣、和胃止瀉為主。常用方藥有香砂六君子湯、參苓白朮散、保和丸等。此外,還可以配合針灸、推拿、按摩等治療方法。

漏食洩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宜清淡,避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不暴飲暴食,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。
  3. 注意個人衛生,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。
  4.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  5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精神緊張、壓力過大。

如果出現漏食洩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