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漏食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漏食洩為中醫古病名,首見於明代《醫學原理》卷六,其內容與「錄食瀉」所指類同,屬飲食不節所致之泄瀉證候。

病因病機

漏食洩多因飲食失宜,脾胃運化失職而成。中醫認為,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」,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腐敗不潔之物,或暴飲暴食,皆可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水穀不化,清濁不分,下趨大腸而為泄瀉。此外,若素體脾虛濕盛,復感外邪或飲食所傷,更易誘發此證。

臨床表現

此證特點為食後即瀉,瀉下物多夾未消化食物殘渣,氣味酸腐,脘腹脹滿,噯噰吞酸,或兼腸鳴矢氣。舌苔多厚膩,脈象滑或弦,反映脾胃濕滯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健脾消食、化濕止瀉為原則,常用方如保和丸加減,消食導滯為主;若脾胃虛弱明顯,可合參苓白朮散益氣健脾。若濕熱內蘊,泄瀉臭穢,可選葛根芩連湯清熱利濕。另可配合焦三仙(山楂、神麴、麥芽)助消化,或加藿香、佩蘭芳香化濕。

古籍考證

《醫學原理》提及漏食洩與「錄食瀉」相類,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亦載「食瀉」一證,強調「傷食作瀉」,其論與漏食洩相互印證,均屬飲食傷胃、傳化失常之病機範疇。

此證雖為古籍所述,然其理法方藥仍見於現代中醫臨床,應用於消化不良或功能性腹瀉等症,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