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漏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漏洩
古病名,首見於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。此病因外感風邪,內致腠理疏鬆,復受熱食之氣蒸騰,使衛氣失其固攝之能,隨毛孔開泄而外越,形成非正常途徑之汗出,故稱「漏洩」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襲表:風性開泄,直傷衛陽,使腠理不密。
- 熱食內蒸:《內經》言「毛蒸理洩」,指飲食之熱氣蒸騰於內,逼迫津液外泄。
- 衛氣失司:衛氣本應「溫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闔」,若因風邪與內熱交互作用,其「慓悍滑疾」之性無法循常道運行,反隨汗孔開啟而外漏。
臨床表現
- 飲用熱食後,汗即驟出,部位多見於頭面、背部或半身。
- 汗出與飲食相關,異於自汗、盜汗之常態,屬「飲食汗」範疇。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多從固表斂營立法:
- 《證治要訣》主張以「黃芪建中湯」加浮麥,取黃芪補氣固表、建中湯調和營衛,佐浮麥斂汗。
- 補充思路:若兼見陰虛內熱,可酌加生地、五味子;若衛陽虛甚,宜合玉屏風散增其固護之力。
與相關症候鑑別
- 自汗:不因外界刺激,晝日汗出,多屬氣虛不固。
- 盜汗:寐中汗出,醒則止,多屬陰虛火旺。
- 漏洩特徵在於與熱食直接相關,且病機涉及衛氣異常走竄。
理論延伸
《內經》將此現象歸因於「衛氣失常」,後世亦連結至「脾胃氣虛」或「營衛不和」之證。此病名現雖少用,但其機理仍爲理解「異常汗出」提供重要參照,尤其對現代「味覺性多汗症」之中醫辨治具啟發性。
(全文以中醫古典理論爲核心,結合病因、病機、治法之系統闡述,未涉西醫觀點或現代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