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開郁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開郁法

開郁法為中醫導引功法之一,主要目的在於疏通氣機、調暢情志,用以化解體內鬱滯之氣。根據《醫學入門·導引》記載,此法結合肢體動作與呼吸調節,以動引靜,促進氣血流通,改善因情志不遂或氣機壅滯所致之病症。

動作要領與經絡原理

  1. 旋舞手足
    • 雙手向前向後旋轉舞動,配合雙足如白鷺行走之姿,反覆操作。此動作能活絡手三陰、手三陽經,並帶動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之氣,助脾土運化,疏解中焦鬱結。
  2. 交叉搭肩足
    • 以左手搭右肩,右足搭左膝後委中穴(屬足太陽膀胱經);反之亦然。此動作透過交錯牽引,刺激經絡交接處,尤其委中穴為「四總穴」之一,可通調腰背氣血,緩解脹滿。
  3. 前後泊腹腰
    • 一手前按腹部(調任脈),另手後按腰背(調督脈),配合對側足部動作,促使任督二脈氣機交接,達到「陰陽相引」之效,改善夜寐不安。
  4. 托天踏地
    • 雙手極力上托(通三焦氣機),雙足踏地(固腎氣),配合仰面偃腹,使氣沉下焦。此法借天地之勢導引內氣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提挈天地,把握陰陽」之理。
  5. 俯身攀足
    • 蹲身攀足跟,十趾抓地,低頭至膝下,直接拉伸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,強化下焦氣化功能,適用於腹脹、二便不利。
  6. 搖動胸胛
    • 雙手交叉掩臂,搖動胸背部,刺激督脈與手厥陰心包經,寬胸解鬱,宣散心腹滯氣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開郁法融合「形、氣、神」三調,其核心在於:

  • 調氣機:透過肢體伸展與扭轉,疏通肝膽經氣,解除「木鬱土壅」所致的脹滿。
  • 和血脈:動作設計兼顧十二經筋與奇經八脈,如「托天踏地」調動衝、帶二脈,穩定氣血升降。
  • 導濁陰:下蹲攀足等動作,引導濁氣下行,符合「上病下取」治療原則。

臨床應用範圍

  • 情志病:鬱證、善太息、煩躁易怒(肝氣鬱滯證)。
  • 脾胃病:脘痞、噯氣、食積不化(肝脾不調證)。
  • 經絡病:肩背拘急、四肢重滯(氣滯血瘀證)。

此功法較華佗五禽戲更為簡易,強調「以動開鬱」,無病者亦可行之防病。若外感風寒,操作至微微汗出,可助邪從表解。其功效體現中醫「不通則病,病則不通」的病理觀,亦符合《莊子》「導引之士,養形之人」的養生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