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麻疹洩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麻疹洩瀉
麻疹洩瀉是中醫病證名,指麻疹患者伴隨腹瀉的證候,多因胃肺熱毒下移於腸所致。《古今醫鑒》提到:「麻疹洩瀉,須分新久寒熱。新洩熱洩者,宜服四苓散加木通。寒洩者,十中無一。如有傷食傷冷,不得已以理中湯,一服而止。」本病多屬熱證,臨床上須嚴格辨證,避免誤治。
病因病機
麻疹為外感風熱疫毒之邪,其病機主要在肺胃,熱毒外發肌表則見疹點。若熱毒不得透發,或因治療不當,熱邪下迫大腸,致大腸傳導失司,則見洩瀉。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裏,麻疹熱毒壅肺,可循經下犯大腸,形成熱性腹瀉。此外,脾胃濕熱蘊結,或飲食不慎,亦可能加重病情。
證候與辨證
麻疹洩瀉的辨證需根據病程及洩瀉性質進行區分:
-
麻疹初起未透而洩瀉
- 病機:熱毒鬱表,尚未透發,且熱邪內迫大腸。
- 臨床表現:疹點隱隱未透,身熱口渴,大便溏泄,色黃臭穢,或伴小便短赤。
- 治法:升透解表,清熱利濕。
- 方藥:升麻葛根湯合四苓散(白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)加減,以助麻疹透發並止瀉。
-
麻疹已出而洩瀉
- 病機:疹點已發,但熱毒未清,熱邪下注大腸。
- 臨床表現:疹色紅赤,身熱不退,腹瀉頻繁,糞便臭穢,或夾黏液,口乾煩渴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分利濕熱。
- 方藥: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合四苓散,以清熱燥濕、利水止瀉。
-
麻疹收沒後而洩瀉
- 病機:疹雖消退,但熱毒未盡,灼傷陰津,或兼下焦濕熱。
- 臨床表現:疹退後仍有腹瀉,或便溏不爽,伴口舌乾燥,小便短少。
- 治法:清解餘毒,養陰利濕。
- 方藥:黃連解毒湯加導赤散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,既清熱瀉火,又引熱下行,兼顧陰分。
寒瀉之辨
古籍提到麻疹洩瀉多屬熱證,寒瀉極為少見,僅在因飲食生冷或脾胃虛寒時可能出現。若確屬寒瀉,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可暫用,但須謹慎辨證,以防誤治而致疹毒內陷。
總結
麻疹洩瀉的治療以清熱透毒為主,根據不同病程及證候選用相應方劑,務求疹毒得透、腸熱得清,使病症痊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