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斷臍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斷臍法
斷臍法,又稱「脫臍法」或「剪臍法」,為中醫兒科中處理新生兒臍帶的傳統技法,主要於嬰兒初生時施行,目的在於安全分離胎兒與母體之連接,並確保臍部傷口癒合得宜。此法不僅涉及外科技巧,亦蘊含中醫對「臍」與先天之氣關聯的理論認知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視臍為「神闕穴」,乃先天精氣匯聚之處,與經脈相通,尤與衝、任二脈關係密切。《醫宗金鑒》記載:「臍者,小兒之根蒂也。」斷臍過程若處置不當,易致外邪(如風寒濕熱)由臍部侵入,引發「臍風」(新生兒破傷風)或「臍濕」等病症。故傳統斷臍強調「避邪護正」,需結合火烙或艾灸以溫通經脈、殺菌固氣。
操作步驟與技法
- 洗浴後斷臍:
新生兒娩出後,先以溫水洗淨血污,再行斷臍,避免水濕滯留臍部。《幼幼集成》提及:「斷臍之前,務令潔淨。」此舉亦符合中醫「未病先防」原則。 - 火烘剪刀斷臍:
剪刀需預先以火烘烤,一則消毒,二則取「火氣」之溫性以助陽氣。《醫宗金鑒》詳述:「用剪刀向火烘熱,煎斷臍帶。」斷臍長度傳統主張「留臍六寸」,象徵天地六合之數,今多簡化為適中長度。 - 火烙或艾灸臍端:
斷臍後以艾絨或火器灼烙臍帶殘端,一來止血,二則藉火熱之氣溫養臍元,防邪內犯。此法亦與灸療原理相通,強化先天之氣。
歷史演變與現代應用
傳統斷臍法隨新法接生普及而式微,現代多以無菌器械快速斷臍取代。然中醫仍重視臍部護理,如以「臍療」貼敷藥物(如臍風散)防治疾病,或透過艾灸神闕穴調理小兒脾胃虛弱等證,延續臍與整體氣血相關的理論精髓。
臍在中醫的延伸意義
除生理連結外,中醫認為臍為「五臟六腑之本」,後天調養可透過臍療(如敷貼、灸法)調節內臟功能,此觀念源自斷臍時對先天之氣的保護思想,展現中醫「內外相應」的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