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涼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涼注

涼注為中醫病名,屬「九注」之一,記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諸注候》。此症多因外感寒邪,或內傷陽氣,致寒濕之邪久滯體內,纏綿難解,而形成「注病」。所謂「注」,意指邪氣留注難去,病勢纏綿反覆,其特徵為症狀時發時止,遷延日久。

病因病機
涼注的成因與寒濕內侵、正氣虧虛密切相關。若人體陽氣不足,寒邪乘虛內襲,或飲食生冷、久居濕地,致寒濕凝聚,陽氣受阻,日久化為「注邪」。此邪潛伏經絡臟腑,與氣血相搏,故病症反覆發作,難以根除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,涼注病位以心下(胃脘)為主,寒熱交爭於中焦,影響脾胃運化,進一步波及全身。

臨床表現
根據古籍描述,涼注的症狀複雜且漸進,可分為以下幾方面:

  1. 寒熱錯雜:患者心下(胃脘部)忽熱忽寒,此為寒濕鬱久,陽氣奮起抗邪,正邪相爭之象。
  2. 氣血失和:病程遷延一年後,四肢沉重、嗜臥,此因寒濕困脾,脾主肌肉四肢,運化失常則濕濁流注肢節;氣血不足,故神疲喜臥。
  3. 脾胃虛損:噫氣泛酸(噫酢),乃寒濕中阻,胃氣上逆;久病及脾,水濕不運,故見浮腫。
  4. 氣血瘀滯:皮肉色黑、爪甲口唇青,為寒凝血瘀,血行不暢之徵;羸瘦目黃,則是肝脾兩傷,氣血衰少,兼濕熱內蘊所致。
  5. 腸道不調:生澼(便下黏垢),因寒濕下注大腸,傳導失司,糞便夾雜濕濁黏液。

鑒別與相關理論
涼注與其他「九注」病症(如風注、寒注)皆有邪氣留注的特性,但涼注以寒濕為關鍵,症狀偏重中焦脾胃及氣血瘀滯。後世醫家認為,此病與「陰證」相似,然更具纏綿反覆之特點,與現代醫學中某些慢性消化系統疾病或代謝功能紊亂或有相應之處。

治療方向
歷代醫家對涼注的治法強調溫陽化濕、調和氣血。可選用溫中散寒、健脾滲濕之品,如附子、乾薑、白朮等,佐以活血通絡之藥,如當歸、川芎。若寒熱錯雜,則需寒溫並用,如黃連配桂枝。此外,針灸可取中脘、足三里等穴,以振奮陽氣,疏通經絡。

涼注之證,體現中醫對慢性複雜病症的整體觀,其病機涉及寒、濕、虛、瘀多種病理因素,治療需循序漸進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