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控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控睪

控睪,又稱「小腸氣」,為中醫病名,首載於《靈樞·四時氣》。其原文所述:「小腹控睪,引腰脊,上衝心。」意指少腹疼痛牽引至睪丸及腰脊,甚則痛感上衝心胸。此症多因體質虛弱,寒邪乘虛侵襲下焦所致,屬疝氣範疇,與肝經、腎經及任脈氣機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控睪之發病,主要因下焦虛寒,寒凝肝脈,導致經脈拘急,氣血不通。肝經循行繞陰器,抵少腹,寒邪客於肝經,則氣血凝滯,故見少腹拘急疼痛,並向下牽引睪丸;若寒邪上逆,則可波及腰脊,甚至衝擊心胸。此外,勞倦、房事過度或先天稟賦不足,亦可能使腎氣虧虛,加重下焦寒凝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常見少腹疼痛,痛引睪丸,遇寒加劇,得溫則緩,常伴腰脊酸冷,甚者痛感放射至心胸,或見陰囊冷縮、四肢不溫等寒象。舌質淡苔白,脈沉弦或緊,均為寒凝肝脈之徵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溫經散寒、行氣止痛為主,首選《醫學發明》之天台烏藥散。該方以烏藥為君,辛溫行氣;配合木香、小茴香、青皮等疏肝理氣;高良薑、肉桂溫散寒邪;更佐以檳榔、川楝子破氣導滯,共奏散寒通絡之效。若兼腎陽不足,可酌加附子、吳茱萸以溫補下元;氣滯甚者,加香附、延胡索增強行氣止痛之力。

相關典籍與理論

控睪屬中醫「疝氣」之範疇,《諸病源候論》稱其為「陰疝」,強調寒邪內犯與氣機逆亂之關鍵;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區分寒疝、氣疝等類型,指出控睪多與寒疝相關。此外,《張氏醫通》提出「治疝必先治氣」之則,凸顯肝經氣滯在該病機轉中的核心地位。

綜上,控睪為下焦寒凝氣滯之證,臨床需辨析寒邪輕重與正氣虛實,結合經絡辨治,以溫通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