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馬培之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馬培之中醫大家傳略
馬培之(1820-1898),清代著名醫家,名文植,以字行世,江蘇武進孟河鎮人。出身世醫之家,幼年失怙,遂隨祖父馬省三習醫,深得家學真傳,醫術精湛,尤其擅長內科、外科及喉科,為孟河醫派代表人物之一。其臨證辨治重視整體觀,強調「外證內治」之理,對後世中醫外科發展影響深遠。
學術成就與臨床特色
馬培之繼承《黃帝內經》「治病求本」之旨,融合金元四大家與明清溫病學說,形成獨特診療風格。其外科思想見於所著《外科傳薪集》,主張「外科必本於內」,認為癰疽瘡瘍雖形於外,實因臟腑氣血失和所致,故治療當內外兼顧。書中載方劑如「清瘟敗毒飲」加減運用,結合托毒、清熱、養陰等法,體現其辨證靈活之特色。
馬氏於喉科亦具卓見,遵循「咽喉諸疾,皆歸於火」之論,善用養陰清肺湯化裁,治療白喉、喉痹等證,並注重局部吹藥與內服並施,此術後為《馬氏醫案》所詳錄。
宮廷診療與醫林地位
光緒年間,慈禧太后患疾,詔令天下名醫入京,馬培之受薦應徵。其以脈象細辨病機,施以調和肝脾、滋養陰血之方,使太后病癒,因而獲賜匾額,聲譽鵲起。然其淡泊名利,後託病返鄉,致力著述與授徒。門人輯其醫案成《馬氏醫案》,另撰《醫略存真》一卷,載錄疑難雜症治法,如對「噎膈」病機提出「氣結痰瘀」之說,擴展前人論述。
對後世之影響
馬培之的學術體系,深化了中醫外科與內科的融合,其強調「調氣血、和陰陽」的治療原則,為孟河醫派奠定重要基礎。門下弟子如丁甘仁等皆成一代名家,使孟河醫風綿延不絕。馬氏醫著至今仍為研習中醫外科與喉科之重要文獻,展現清代醫家臨證之精微與實證精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