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捨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脈捨神乃中醫生理學之重要概念,意指心神棲居於血脈之中,為中醫藏象理論中「心主神明」與「心主血脈」功能之關鍵聯結。《靈樞·本神》載:「心藏脈,脈捨神」,揭示心、脈、神三者之深層關係。

一、理論淵源與經典依據

溯及《黃帝內經》體系,心被喻為「君主之官」,統攝人體神明活動。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言:「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」;《靈樞·邪客》亦云:「心者,五藏六府之大主也,精神之所舍也」。此理論架構下,「脈捨神」之說彰顯血脈非僅為氣血運行通道,更具涵養心神之功用。

二、生理機制解析

  1. 心藏神與血脈之關聯
    心所藏之神明,需賴血脈中充沛之氣血滋養。《醫門法律》謂:「血脈和則精神乃居」,指出血脈通利、氣血調和乃神明安定之前提。心神得養,則思維敏捷、情志調暢;若脈道失榮,則可致神不守舍,出現寤寐異常或情志失調。
  2. 氣血為神志活動物質基礎
    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血氣者,人之神」,血脈所輸布之氣血精微,上奉於腦以維持神明活動。此與現代中醫「腦為元神之府」理論相呼應,形成「心-血脈-腦-神」一體之認知體系。

三、病理表現辨證

《靈樞》指出:「心氣虛則悲,實則笑不休」,揭示脈神失調之典型證候:

  • 心氣虛證:脈道失充,神失所養,可見精神萎靡、悲憂欲泣,伴見脈細弱。
  • 心實證:邪熱擾神或痰瘀阻脈,多見狂躁譫語、笑無常度,脈象多滑數或澀滯。
  • 臨床延伸:後世醫家發展出「脈躁則神躁,脈靜則神安」之辨證思路,如《診家正眼》謂:「脈亂則神搖」,反映於失眠、癲狂等病症辨治。

四、理論擴展與應用

  1. 診脈察神
    脈診不僅辨氣血盛衰,更可推測心神狀態。《瀕湖脈學》提及「緩脈營衰衛有餘,或風或濕或脾虛……神昏血耗精亦虧」,示範如何從脈象推斷神志病變。
  2. 治療原則
    調脈以安神為重要治法,如:

    • 養血安神法(當歸、酸棗仁)
    • 清心寧神法(黃連、梔子)
    • 通脈醒神法(石菖蒲、丹參)

此概念在溫病學派「熱入心包」、內傷雜病「怔忡」等證治中具指導價值,體現中醫形神一體、心脈相應之整體觀。通過對「脈捨神」之理解,可深化對情志病、心腦血管疾病等病機之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