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栗子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栗子痔
病名:栗子痔為中醫痔瘡分類之一,因其痔核外觀色澤紫紅暗沉,形似栗子而得名。最早見於宋代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七,載有「其形如栗子」之描述,屬外痔或混合痔之範疇,臨床以局部腫脹、疼痛及色質特徵為主要辨證要點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栗子痔多因風濕熱邪下注大腸,或長期飲食不節(如嗜食辛辣厚味)、久坐久立、負重勞累,導致氣血瘀滯於肛門筋脈,結聚成痔。其色紫暗乃血瘀之象,形如栗子則為局部氣血壅塞、經絡阻隔所生之實證。
臨床表現:
- 局部特徵:肛周痔核突出,質地堅硬,表面光滑或略粗糙,色呈紫紅或暗褐,大小如栗,常單發或多發簇生。
- 症狀:多伴隨腫脹刺痛,排便時加重,或見少量鮮血附著糞便;若兼濕熱者,可滲出黏液或瘙癢。
- 舌脈:舌質暗紅或有瘀斑,苔黃膩;脈弦澀或滑數。
辨證分型:
- 血瘀型:痔核紫暗硬結,痛如針刺,舌暗脈澀。
- 濕熱下注型:痔核腫脹灼熱,滲液黏臭,兼見便秘溲赤,苔黃膩。
治療原則:
以活血化瘀、清熱利濕為主,輔以軟堅散結。
- 內治:可選用《外科正宗》之「止痛如神湯」加減(當歸、秦艽、桃仁等),或「涼血地黃湯」配伍乳香、沒藥以化瘀;濕熱者合「萆薢滲濕湯」。
- 外治:以消腫止痛為先,可敷「五倍子湯」熏洗,或外塗「麝香痔瘡膏」活血消癥。
- 針刺:取長強、承山、二白等穴,疏通足太陽經氣。
古籍考據:
除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外,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痔瘡形色分類,強調「紫色者多屬血熱瘀結」,與栗子痔病機相合;《外科大成》則詳述外痔治法,主張結合針藥並行。
(附注:證治可參閱「痔瘡」條目,進一步辨析內外痔之異同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