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恐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恐郁
恐郁為中醫七情郁證之一,屬情志致病範疇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恐傷腎」,恐為腎之志,過度驚恐或長期憂懼易導致腎氣受損,進而引發精氣耗散、陽氣消減之病理狀態。此症多因外界驚嚇、精神壓迫,或先天腎氣不足所致,其病機核心在於腎精虧虛與陽氣不固。
病機與證候
恐郁主要傷及腎臟,腎主藏精,精能化氣,恐懼過度則氣下陷,導致「陽消精怯」之證。臨床常見症狀包括:驚悸不安、恍惚多夢、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,甚則遺精滑泄、小便頻數。由於腎為先天之本,恐郁日久可能累及他臟,如影響心腎不交而致失眠,或耗傷肝血而兼見脅痛目眩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溫補腎陽、填精益髓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- 八味丸加減(即金匱腎氣丸化裁):以附子、肉桂溫腎助陽,熟地、山茱萸滋補腎精,佐以茯苓、澤瀉利水滲濕,使補而不滯。若陽虛甚者,可加鹿茸、巴戟天以增強溫陽之效。
- 鹿角膠酒化服:鹿角膠性溫味甘鹹,具補腎益精、強筋壯骨之功,以酒送服可助藥力運行,適用於精血虧虛明顯者。
相關概念辨析
- 恐:為七情之一,屬正常情緒反應,然過度則成致病因素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指出:「恐則氣下」,說明其致病特點為氣機沉降失調。
- 七情郁證:泛指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七種情志過極引起的气機郁滯,恐郁為其中一類,特重腎氣損傷。
- 內郁:泛指情志不遂導致臟腑氣機鬱結,恐郁屬內郁之特殊表現,專責於腎。
古籍佐證
《類證治裁》明確提出恐郁「陽消精怯」之病機,並以溫補為治;《景岳全書》亦強調:「凡遇惊恐,必先安神,次固腎氣」,可見歷代醫家對恐郁之治均重視補腎與安神並行。
此症之調理需結合患者體質,若兼心脾兩虛,可配合歸脾湯;若肝鬱化火,則需佐以疏肝清熱之品,然總不離補腎固本之大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