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斷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斷絕
斷絕,又稱斷泄,為中醫證候名,首見於《醫宗金鑒·卷十九》。此證主要與經脈氣血阻滯、筋骨失養相關,多因外傷、勞損或內傷氣血,導致肢體關節功能障礙,甚則萎弱不用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瘀阻:跌撲損傷或久病入絡,經脈受損,氣血運行不暢,肢體失於濡養。
- 肝腎虧虛: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不足則筋骨萎弱,活動受限,如《內經》所言「屈伸不利,行則僂附」。
- 寒濕痹阻:外感寒濕之邪,凝滯經脈,氣血不得宣通,漸成斷絕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肢體萎弱:患肢肌肉消瘦,活動無力,甚則廢用。
- 關節拘急:屈伸不利,伴疼痛或麻木。
- 經脈不續:局部氣血阻滯,觸之或有硬結、壓痛。
相關典籍與辨證
《醫宗金鑒》將此證歸於「雜病心法」,與「痿證」「痹證」有別,強調其氣血斷續、經絡不通的特點。後世醫家亦認為,此證可參見於中風後遺症、痿躄等病,需結合四診辨其虛實:
- 實證:多見瘀血、痰濕阻絡,患處腫痛拒按,舌暗紫。
- 虛證:肝腎虧虛為主,形體羸弱,脈沉細無力。
治法與方藥
- 活血通絡:適用於瘀血阻絡者,方如活絡效靈丹(當歸、丹參、乳香、沒藥)。
- 補益肝腎:針對肝腎不足,選虎潛丸(龜板、黃柏、知母、熟地)。
- 散寒除濕:寒濕痹阻者,可用獨活寄生湯加減。
與其他證候之鑑別
- 痿證:以肢體萎軟無力為主,無明顯疼痛,病機多責之肺熱葉焦或脾胃虛弱。
- 痹證:著重關節腫痛、屈伸不利,因風寒濕三氣雜至,與斷絕之氣血斷續有別。
此證名雖少見於現代臨床,然其病機與治法,仍可為筋骨萎廢、經絡不通類疾病提供辨治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