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眉稜骨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眉稜骨痛
眉稜骨痛為中醫病名,指眼眶上緣額骨區域出現疼痛之症狀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》卷四。此症又稱眉框痛、眼眶骨痛,屬頭痛之特殊表現形式,在中醫理論體系中具有獨特的病因病機與辨證論治體系。
病因病機
《雜病源流犀燭·眉稜骨痛》指出:「眉稜骨痛,風痰濕火,俱有病也。」揭示其發病與風、痰、濕、火等病理因素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眉稜骨屬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陽膽經循行區域,與肝、膽、脾、胃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:
- 風痰上擾:風邪挾痰濁上犯清竅,阻滯經絡氣機
- 痰火鬱結:痰濕鬱久化熱,火性炎上,燔灼眉稜
- 風熱挾痰:外感風熱之邪與內生痰濁相結,上攻目眶
- 風寒外襲:寒性收引,凝滯經脈,氣血不通
- 濕痰阻絡: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阻滯陽明經脈
- 肝虛失養:肝血不足,目系失濡,虛風內動
辨證分型與治療
風痰證
特徵為眉骨痛連目系,目不能開,晝輕夜重,舌苔白膩,脈弦滑。治宜祛風化痰通絡,方用芎辛導痰湯(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甘草、南星、川芎、細辛),此方出自《證治準繩》,以二陳湯為基礎加入祛風通絡之品。
痰火證
表現為眉心與眉梁骨疼痛,伴有頭昏目脹,口苦黏膩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化痰,方用二陳湯送服青州白丸子。青州白丸子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由半夏、川烏、南星、白附子組成,具祛風化痰之效。
風熱挾痰證
症見眉棱骨痛伴目赤畏光,鼻塞流涕,舌邊尖紅,苔薄黃,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化痰,方用芷苓散(白芷、黃芩、川芎、防風、羌活等)。
風寒證
特點為猝然眉棱骨痛,遇寒加重,得溫痛減,舌淡苔白,脈緊。治宜祛風散寒止痛,方用羌烏散(羌活、川烏、細辛、川芎等)。
濕痰證
表現為眉眶骨痛且身重困倦,脘痞納呆,苔白厚膩,脈濡滑。治宜健脾化濕袪痰,方用芎辛導痰湯加川烏、白術,加強溫化寒濕之力。
肝虛證
戴復庵在《證治要訣》中分為兩種情況:
- 肝經傷:頭痛眼不可開,夜間加劇,屬肝鬱痰阻,用導痰湯加川烏、細辛
- 肝虛:見光即發作,伴有眼乾澀,視物昏花,屬肝血不足,虛風上擾,方用生地黃丸或熟地黃丸
通用方劑
- 選奇湯(《蘭室秘藏》方):由羌活、防風、甘草組成,為治療風熱上攻眉棱骨痛之基礎方
- 上清散(《丹溪心法》方):含川芎、白芷、防風、薄荷等,具疏風清熱止痛之效
相關病證
臨床上需與眉眶痛、眼眶骨痛等相近病證相鑑別。眉眶痛多局限於眉毛下方眶上緣,而眉棱骨痛位置相對偏高;眼眶骨痛則範圍更廣,常累及整個眼眶周圍骨骼。
歷代醫家如朱丹溪、張景岳等對眉棱骨痛均有論述,《證治準繩》、《醫學綱目》等古籍中亦記載多種治療方藥,體現中醫對頭面部疼痛辨證的精細與治療的多樣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