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眉稜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眉稜骨,又稱「眉弓」,屬中醫骨名範疇,指額骨下緣呈弓狀突起之部位,具體位置為前額與眼眶交接處的上緣,即解剖學所謂「額骨的眶部」。此處骨質堅硬,上承額部,下接目眶,乃面部經氣交會之要衝,其形狀與稜線明顯者,於面相學中亦具特殊意涵。
在中醫經絡理論中,眉稜骨為多條經脈循行所過之處:足陽明胃經「上抵頭角,下顏頰」,其經氣旁及眉稜;足太陽膀胱經「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」,更直接貫穿眉稜骨內側端。故《靈樞·經脈》稱「膀胱足太陽之脈……其直者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」,揭示此處與腦府經氣相通。
病理方面,眉稜骨疼痛多與外感風邪、經氣不暢相關。傷寒六經辨證中,此處痠痛常屬太陽經病候;若逢眉稜骨處自發跳痛,伴鼻塞流濁涕,則多責之於膽經郁熱上擾。明代《證治準繩》載:「眉稜骨痛,屬風熱與痰」,指出其與肝膽風火、痰濕上蒙等病機相關,臨床可見於綠風內障(青光眼)、雷頭風等疾。
望診時,眉稜骨的形態色澤具診斷價值。正常當飽滿光潤,若見青筋浮露,多為肝郁血滯;稜骨過度突起者,古醫籍稱「骨注」,或主稟賦特殊,或為久病耗傷陰血之兆。胎兒發育期間,眉稜骨的形成與腎精充養密切相關,《內經》所謂「腎主骨」之理,於此細微處亦可體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