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流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流洩
病證名,指排便稀薄如水、勢急量多的瀉泄病症,屬中醫「洩瀉」範疇。其名源自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:「太陽所至為流洩禁止,病之常也。」意指此症與自然界「太陽寒水」之氣的運行相關,為外感六淫或內傷所致的水液代謝失常之象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內侵
- 寒濕犯脾:太陽寒水之氣過盛,或外感寒濕邪氣,困遏脾陽,水穀不化而下注腸道,發為流洩。
- 濕熱蘊結:暑濕或濕熱之邪阻滯中焦,濕性趨下,迫津外泄,致大便澼澼如水。
-
臟腑失調
- 脾虛濕盛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清濁不分而直趨大腸,如《醫宗必讀》云:「濕多成五瀉。」
- 腎陽衰微:命門火衰,不能溫煦脾土,水穀不化而致「五更瀉」或滑脫不禁。
-
飲食所傷
過食生冷或腐敗不潔之物,損傷脾胃,水濕積滯,致腸腑傳導失司。
證候特徵
- 主症:大便清稀如水,傾瀉而出,或夾未消化食物,腸鳴漉漉。
- 兼症:
- 寒濕證:腹冷痛、苔白膩、脈沉遲。
- 濕熱證:肛門灼熱、氣穢、小便短赤、脈濡數。
- 脾虛證:神疲乏力、納呆、舌淡胖有齒痕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流洩以「運脾化濕」為總綱,依證型配伍:
-
散寒祛濕
- 方劑:藿香正氣散、胃苓湯。
- 藥物:蒼朮、厚朴、藿香、茯苓。
-
清熱利濕
- 方劑:葛根芩連湯。
- 藥物:黃芩、黃連、車前子。
-
健脾滲濕
- 方劑:參苓白朮散。
- 藥物:白朮、山藥、扁豆。
-
溫腎固澀
- 方劑:四神丸。
- 藥物:補骨脂、肉豆蔻、吳茱萸。
與相關病證鑑別
- 飧洩:大便完穀不化,多因肝脾不和。
- 滑瀉:久瀉不止、肛門失約,屬虛寒重證。
流洩為中醫水液代謝失常的典型表現,病位雖在腸,實與脾胃腎三臟密切相關,臨床須審因辨證,區分標本虛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