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林瀾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林瀾(明末清初醫家)

林瀾,字觀子,浙江杭州人,為明末清初著名醫家。早年於清順治初年(約1645年)考取諸生,後棄儒從醫,專研醫理,尤精於《黃帝內經》等古典醫籍。其學術思想深具系統性,並結合臨證實踐,對後世中醫理論發展影響深遠。

學術貢獻與著作

  1. 《靈素合鈔》十五卷
    林瀾認為《靈樞》與《素問》雖同屬《黃帝內經》,然《靈樞》成書早於《素問》,兩者互為表裡,故將其合纂為《靈素合鈔》。此書參考元代滑壽《讀素問鈔》之體例,分為十二大類,自「攝生」至「運氣」,系統梳理經文要義,便於後學研習。其分類方式體現古典理論之整體觀,並強調整體氣血陰陽之平衡。
  2. 《傷寒折衷》十二卷與《傷寒類證》八卷
    林瀾廣集歷代醫籍數千卷,結合臨床經驗,考證辨誤,編纂《傷寒折衷》。此書以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為核心,參酌歷代註解(如成無己、喻嘉言之說),並附《傷寒類證》八卷,詳細辨析六經證候與類證鑒別。書中不僅論述證型與方藥,更融入脈診、舌象等診法要點,反映其對傷寒學說之融會貫通。當時名醫如張卿子、沈亮辰、盧子由等皆推崇此書,視為傷寒學研究之重要參考。

學術思想與影響

林瀾治學嚴謹,強調「醫必先明經旨,後參諸家」,其著作注重經典與臨床結合,尤其擅長以《內經》理論詮釋傷寒雜病。例如,在《靈素合鈔》中,他將《靈樞·經脈》與《素問·熱論》對照分析,闡明經絡與六經傳變之關聯;於《傷寒折衷》中,則透過氣化學說解釋三陰三陽病理變化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。

因其融匯古今、折衷眾家之特色,林瀾被視為明清之際承先啟後的醫家,對清代溫病學說與經典研究亦有間接啟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