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斷腸草中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斷腸草中毒
斷腸草中毒,乃因誤服斷腸草所致之毒性病證。斷腸草,又名鉤吻、胡蔓藤、爛腸草、黃藤、毒根等,屬馬錢科植物,其全株具劇毒,尤以根部毒性最烈。中醫古籍《神農本草經》將其列為下品,謂其「有大毒」,後世醫家亦多警示其致命之險。
毒性機理
斷腸草所含之主要毒性成分為鉤吻鹼(Gelsemine)及鉤吻素子(Koumine)等生物鹼,此類物質可強烈抑制中樞神經系統,並干擾神經傳導。中醫理論認為,其性味辛、苦,大熱,有大毒,入肝、脾、胃經,過量攝入可致氣血逆亂,臟腑受損,尤以脾胃及肝膽為甚。
臨床表現
中毒者初現口咽灼痛、噁心嘔吐、腹痛如絞,甚則腸鳴泄瀉,故有「斷腸」之稱。隨後可出現眩暈、視物模糊、言語不清、肌肉弛緩無力,嚴重者呼吸困難、脈微欲絕,終至昏迷而亡。《本草綱目》載:「鉤吻入口即死,雖甘草、綠豆亦不能解。」可見其毒性之迅猛。
古籍記載
歷代醫籍對斷腸草之毒性多有論述。《證類本草》云:「胡蔓藤,味辛,溫,有大毒,主瘰癧,殺蟲,不可輕用。」《嶺南採藥錄》亦指出:「斷腸草,毒能殺人,不可內服。」顯示古人對其毒性已有深刻認識,並強調其外治用途,如搗敷瘡瘍,然絕不可內服。
中醫辨證
從中醫角度而言,斷腸草中毒屬「毒邪內陷」之範疇,其病機為毒熱熾盛,內攻臟腑,耗氣傷陰。初期多見實熱證,如煩躁、口渴、面赤;後期則因毒邪深入,氣陰兩傷,呈現虛脫之象。治療當以清熱解毒、涼血和胃為大法,然因毒性峻烈,歷代醫家多強調預防為先,誤服後需立即救治。
斷腸草之毒性猛烈,古今醫家皆視為禁藥,若非精通用毒之道,切不可妄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