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邊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邊舌(爛邊舌)

邊舌,又稱「爛邊舌」,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清代《喉科指掌》。其特徵為舌體邊緣出現疳樣白點或糜爛,多因脾經濕熱蘊結,上蒸於舌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舌為心之苗,脾開竅於口,舌邊糜爛多與脾、心二臟相關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飲食不節、過食肥甘厚味,或外感濕熱之邪,導致脾失健運,濕熱內生,循經上熏於舌,則發為邊舌。此外,心火亢盛,下移小腸,亦可與脾濕相合,加重舌邊糜爛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舌體邊緣可見散在或密集的白色糜爛點,周圍黏膜紅腫,嚴重者可伴疼痛、灼熱感,影響飲食與言語。部分患者兼見口苦、口黏、小便黃赤、苔黃膩等濕熱內蘊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清利濕熱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導赤散加減:以生地、木通、竹葉清心火、利小便;加黃連清熱燥濕,滑石、車前子增強利濕之效。若脾濕偏重,可佐以蒼朮、厚朴化濕醒脾。
  2. 外治法:局部可選用冰硼散錫類散吹敷,以清熱解毒、生肌斂瘡。

辨證延伸

邊舌雖以濕熱為常見證型,然臨床須辨虛實:

  • 實證:舌邊糜爛紅腫明顯,苔黃膩,脈滑數,治宜清瀉濕熱。
  • 虛證:若久病傷陰,舌邊糜爛色淡紅,伴口乾少津,脈細數,則需養陰清熱,如甘露飲加減。

此症與「口瘡」、「舌疳」等有相似之處,但邊舌病位專注於舌緣,且多與脾濕相關,辨證時需細察舌脈與全身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