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林楓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清代醫家林楓小傳及其醫學貢獻

林楓(生卒年不詳),字芾庭,福建侯官(今閩侯)人,清代中後期醫家。其父薛齋精通岐黃之術,林楓自幼受家學薰陶,習儒之餘兼修醫學。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中舉,後兩度科場失利,遂棄儒從醫,潛心醫道,晚年醫術益精,勤於著述,留下多部醫藥文獻。

醫學著作與學術特色

林楓所撰《樂素堂醫學匯參》(又稱《醫學匯參》)十卷,為其代表性醫著。全書分為「釋體」、「辨脈」、「釋藥」、「釋方」四集,系統梳理經方及歷代醫家方劑,並加以集解。書中體現其重視經典與臨床結合的學術傾向,尤以脈學與藥性辨析為長:

  1. 釋體:闡述人體生理結構與臟腑關係,融合《內經》理論,強調「氣血調和」為養生治病之本。
  2. 辨脈:承襲《難經》脈學,分述浮、沉、遲、數等二十八脈象,輔以臨床驗案,突顯脈診對辨證的指導價值。
  3. 釋藥:依《神農本草經》藥物分類,考證藥性五味與歸經,如黃芪「甘溫升陽」、茯苓「淡滲利濕」等,並附地方藥材應用經驗。
  4. 釋方:收錄《傷寒論》《金匱要略》經方及李東垣、朱丹溪等名家方劑,分析組方君臣佐使與辨證加減之法,如「四物湯」隨虛實寒熱化裁之例。

此書未竟而林楓卒,後由其子於同治十年(1871年)刊行。此外,林楓尚著有《全閩郡縣圖說》《閩中藝文志》等十餘種非醫類著述,展現其博學多才。

學術背景與影響

林楓所處時代,正值清代溫病學派興盛之際,其著作雖未明確標舉派別,然《醫學匯參》中可見對葉天士《臨證指南醫案》藥物的引用,反映其兼容傷寒與溫病之長的特色。其對方劑的「集解」模式,亦受明代《普濟方》等類書影響,具備文獻匯編與臨床實用雙重價值。

福建地處東南,濕熱瘴癘之氣盛行,林楓於方藥中多關注健脾化濕、清熱解毒之法,如書中詳載「六和湯」調治暑濕之應用,體現地域醫學特色。

林楓的學術生涯,由儒轉醫,以經典為根柢,佐以實證,堪稱清代儒醫典範。其著作不僅保存了清代中期的醫學見解,更為後世提供脈絡清晰的臨症參考,於閩地醫學史上佔一席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