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林佩琴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林佩琴(1772-1839),字雲和,號羲桐,清代丹陽(今江蘇省丹陽市)人。其治學淵源可追溯至《內經》理論體系,並融匯歷代醫家學説,尤其重視辨證論治思想的臨牀運用。
林氏雖以孝廉身份入仕,卻潛心醫道,每於燈下研讀醫籍,凡數十載未嘗懈怠。其臨證不以營利為目的,然療效卓著,求診者眾。晚年系統整理畢生診療經驗,特囑病家返還既往處方,從中擇取典型醫案,結合個人心得,撰成《類證治裁》八卷(附一卷),刊行於道光十九年(1839年)。
該著作體例仿效張璐《張氏醫通》,以病證為綱,分列內科雜病及婦、外科等病症。每症先明病因病機,次辨脈證特徵,再述治療法則與方藥配伍,終附驗案佐證。其學術特色有三:
一、宗經立論
以《黃帝內經》理論為根基,援引張仲景、李杲、朱震亨等諸家學説,尤重「審證求因」之法。如論「中風」一證,辨析真中、類中之異,強調「陽虛邪乘」與「內風煽動」的病機差異,體現「同病異治」的辨證思想。
二、方證相應
於《類證治裁》中詳載方劑配伍與加減法度。如論治「痰飲」,除採用仲景苓桂術甘湯等經方外,更創製加減導痰湯,針對痰濁上蒙之證,佐以石菖蒲、遠志等開竅化痰之品,展現靈活化裁的用藥思路。
三、醫案實證
書中醫案記載詳實,如治療「肝鬱脅痛」案例,先以柴胡疏肝散解鬱,待氣機暢達後轉用一貫煎滋陰柔肝,顯現其「分期論治」的臨牀智慧。
其子林芝本承襲家學,使丹陽林氏醫術得續傳承。《類證治裁》因論理精當、方證契合,被後世視為「辨證論治範本」,陸續收入《中國醫學大成》等叢書,影響遠及東瀛漢方醫學。
林氏學術成就反映了清代中醫「由博返約」的辨證趨勢,其融匯古今、強調實證的治學方法,至今仍為中醫理論研究與臨牀實踐提供重要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