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林天佑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清末醫家林天佑(字德臣),乃廣東大埔人士,出身於五世醫門,得家學淵源之深厚底蘊。其醫術根基植於《內經》《金匱要略》等經典醫籍之精研,尤以瘧疾證治獨具心得,時人譽為「瘧門聖手」。
林氏於瘧疾理論有獨到創見,提出「秋瘧」乃暑邪與衛氣相搏所致。其病機特色在於區分「寒熱交作」與「但熱不寒」兩大類證型,並系統歸納變證(如邪陷厥陰之譫妄抽搐)與兼證(如夾濕、夾痰、夾食滯等複雜病態)。所著《秋瘧指南》二卷(1910年刊行),以《內經》理論為綱領,仲景治法為準繩,更融會祖輩醫案與個人臨證體悟,形成完整治療體系。
在治法上,林天佑強調「分期辨勢」原則:
- 發作前期:注重疏達募原,擅用達原飲加減以截瘧
- 發作期:分寒熱比重,寒重者以柴胡桂枝乾姜湯溫化,熱盛者白虎加人參湯清解
- 瘧後調理:著重補益脾胃,創製參苓鱉甲煎滋養營陰
林氏特別重視脈象變化與發作周期的關聯性,指出瘧脈多見弦象,但弦數主熱盛,弦遲示寒凝,弦滑多兼痰濕。其處方用藥講究「因時制劑」,夏季偏重清暑化濕,秋季側重潤燥護陰。
《秋瘧指南》於1923年輯入《三三醫書》流傳後世,書中記載的「瘧母消癥方」以鱉甲、蟅蟲配合香附、青皮,體現其攻補兼施、氣血同治的學術特點。此外,林天佑對婦人胎前產後患瘧的特殊辨治亦有專論,提出「護胎截瘧法」與「產後瘧疾三禁」等臨證規範,豐富了中醫瘧疾學說的治療維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