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孟詵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孟詵,唐代著名醫學家,汝州梁縣(今河南臨汝)人。幼年即潛心醫藥之學,兼修煉丹術,曾拜藥王孫思邈為師,學習陰陽五行、推步(曆算)及醫藥知識,奠定了深厚的中醫理論基礎。其學術生涯兼具仕途與醫道,舉進士後受唐睿宗賞識,任侍讀;長安年間(701-704年)官至同州刺史,故後世多稱「孟同州」。神龍初年(約705年)辭官歸隱伊陽山,專注於養生與藥物研究,終生以醫藥濟世。

醫學著作與貢獻

孟詵在中醫領域的成就主要體現於 食療臨證方劑

  1. 《食療本草》
    原作為《補養方》三卷,後經張鼎增訂更名。《食療本草》系統整理唐代以前飲食療法的經驗,結合藥物性味歸經理論,詳述蔬果、穀物、禽肉等食材的醫療效用,如「薏苡仁除筋骨邪氣,利腸胃」、「綠豆皮解熱毒」等,強調「藥食同源」之理念。此書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之一,敦煌殘卷及後世輯佚本存其梗概,對後世《本草綱目》等典籍影響深遠。
  2. 《必效方》
    全書三卷,已佚,但部分內容散見於《外台秘要》、《證類本草》。書中多載臨床驗方,如治療黃疸、痢疾等方劑,反映其重實效的醫學思想。其中首創「尿帛比色法」診察黃疸病情:以白帛浸染患者尿液,晾乾後逐日對比帛色深淺,以判斷黃疸消退進程,此為中醫早期量化觀察病理的創新之舉。
  3. 其他著作
    孟詵亦擅禮制與文學,撰有《家祭禮》、《喪服正要》、《錦帶書》等,然皆失傳。

學術思想與影響

孟詵承襲孫思邈「治未病」思想,尤重 養生防病飲食調理,主張透過日常飲食調和臟腑氣血,減少藥物依賴。其食療理論融合中醫「四氣五味」學說,如記載「韭溫中下氣,補虛益陽」,體現對食物藥性的精準把握。此外,《必效方》所錄方劑多簡便廉驗,反映其「驗、便、廉」的用藥特色,深具民間醫療智慧。

孟詵之學術整合唐代醫藥精華,尤其推動食療學的發展,使中醫養生文化更貼近民生,後世尊其為 唐代食療學奠基者。其著作雖多散佚,然透過歷代醫書引錄,仍可見其對中醫臨床與本草學的深遠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