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里熱不得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里熱不得臥

里熱不得臥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邪熱未從表解,內傳入里,導致熱邪擾動心神,引發不寐(失眠)之症。此證多由外感熱病失於表散,或素體陽盛,邪從熱化,蘊結於內所致。其病機在於熱邪壅滯經絡臟腑,耗傷津液,擾亂營衛運行,使陽氣不得入陰,神失所養,故見夜臥不安。臨床需根據邪熱所犯經絡及兼症不同,分辨其病位與證型,選用相應方藥調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太陽經里熱:風寒外襲太陽經表,若失於解表,邪熱內傳膀胱腑,氣化失司,津液不布,見身熱、汗出、煩渴、小便不利等症。熱擾心神,故不得臥。
  2. 陽明經里熱:邪傳陽明,燥熱內結腸胃,或熱熾氣分,灼傷津液,見高熱汗多、渴飲冷、腹滿便結等症。陽明熱盛,上擾心神,致臥寐難安。
  3. 少陽經里熱:邪鬱少陽,膽火內熾,樞機不利,見寒熱往來、口苦咽乾、胸脅苦滿等症。少陽火鬱,內擾心神,故夜不成寐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太陽經里熱證

    • 主症:不得臥,身熱汗出,煩渴引飲,小便不利,舌苔白或微黃。
    • 治法:通陽化氣,清熱利水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: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茯苓、桂枝,助氣化而利水熱。
      • 木通羌活湯(《症因脈治》):木通、羌活、茯苓、澤瀉等,疏解太陽經邪,分消里熱。
  2. 陽明經里熱證

    • 主症:不寐,壯熱煩渴,口燥唇焦,大汗出,大便秘結,腹滿拒按,舌紅苔黃燥,脈洪大或沉實。
    • 治法:清泄陽明實熱,或通腑瀉火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白虎湯(《傷寒論》):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,清氣分熾熱。
      • 承氣湯類(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):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等,瀉下燥結,導熱下行。
  3. 少陽經里熱證

    • 主症:臥不安,寒熱往來,口苦咽乾,胸脅脹滿,心煩喜嘔,舌紅苔薄黃,脈弦數。
    • 治法:和解少陽,清泄膽火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黃芩湯(《傷寒論》):黃芩、芍藥、甘草、大棗,清熱和營,緩急安神。
      • 小柴胡湯加減(《傷寒論》):柴胡、黃芩、人參、半夏等,調和少陽樞機。

相關鑑別

「里熱不得臥」與其他不寐證型(如心脾兩虛、陰虛火旺等)不同,其關鍵在於外感熱病傳變所致的實熱內擾,故治療首重祛邪清熱,非單純安神可解。此外,三陽經里熱之間亦需細辨:太陽病兼水飲內停,陽明病多燥屎或氣分熱盛,少陽病則樞機不利為要。

古籍參證

《傷寒論》載陽明病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」,少陽病「心煩喜嘔」等,皆為里熱擾神之例;《症因脈治》更明確指出:「外感不得臥之因,太陽病發熱無汗,熱結膀胱,陽明病熱燥拂鬱,少陽病寒熱嘔吐,此皆里熱不得臥也。」

此證體現中醫「六經辨證」與「臟腑相關」理論,臨床需結合脈象、舌診及全身症狀,細審熱邪所犯層次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