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斷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斷產
斷產,為中醫術語,指以藥物或針灸等方法終止生育能力,使婦女不再受孕。此概念最早見於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,其中記載:「婦人斷產方:蠶子故紙方一尺,燒為末,酒服之,終身不產。」顯示古人已探索以中藥達到節育效果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生育與衝任二脈及肝腎功能密切相關。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若衝任失調或肝腎虧虛,則可能影響生育能力。斷產之法,多從調節衝任、耗損胞宮氣血,或擾亂生殖機能著手,使月經失調、胞宮虛寒,從而難以受孕。
古籍記載與方藥
除《千金要方》外,歷代醫籍亦載有斷產方劑,多選用活血化瘀、涼血解毒或峻下之品,如:
- 蠶子故紙方:以蠶卵所附之紙燒灰,酒服,古人認為其性偏寒涼,可損胞宮。
- 四物湯加減:部分醫家於養血調經方中佐以紅花、桃仁等破血藥,長期服用以削弱生育能力。
- 外用方:如以麝香、皁角等置於陰道,藉藥性滲透胞宮,造成暫時性不孕。
針灸與斷產
針灸亦可干擾生育機能,常取穴如:
- 關元、中極:調理衝任,但重刺或艾灸過度可能導致胞宮虛寒。
- 三陰交、血海:活血過甚則月經紊亂,影響受孕。
現代觀點
古代斷產方藥多屬經驗之談,部分具毒性,現已少用。然其理論反映中醫對生殖調控的早期認識,今人研究或從中發掘調節激素、抑制排卵的潛在機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