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木郁達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木鬱達之
定義與淵源
「木鬱達之」為中醫經典治療原則,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後由唐代王冰註解:「木鬱達之,謂吐令條達也。」意指肝氣鬱滯時,應以疏泄暢達之法調治。元代李杲《內外傷辨惑論》進一步闡釋,認為肝木之鬱常因肺金過剋所致,需解其抑遏,恢復肝氣條達之性。
中醫理論核心
- 肝的生理特性
肝屬木,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主要功能包括調暢氣機、促進脾胃運化、調節情志。若情志不遂、外邪侵擾,或他臟(如肺金亢盛)克伐過度,則易致肝氣鬱結,形成「木鬱」。 -
木鬱之病機與表現
- 氣機阻滯:肝鬱不舒,氣行不暢,症見兩脅脹痛或走竄痛、胸悶嗳氣、脘腹痞滿。
- 橫逆犯脾:肝氣乘脾,則現食慾不振、腹痛腹瀉(痛瀉)、噯酸嘔惡。
- 情志失調:兼見抑鬱易怒、煩躁不寧,舌苔薄白或薄黃,脈弦。
治療原則與方藥
「達之」即疏導解鬱,具體治法包括:
- 疏肝解鬱
代表方劑如 逍遙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以柴胡疏肝為君,配伍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,白朮、茯苓健脾,薄荷、生薑助其宣散,適用於肝鬱血虛者。若肝鬱化熱,可加丹皮、梔子(丹梔逍遙散)。 - 理氣和降
若肝氣犯胃,噯氣頻作,可用 柴胡疏肝散 合 左金丸(黃連、吳茱萸)清泄肝火;若兼痰氣交阻,則配合 半夏厚朴湯 化痰行氣。 - 調暢氣機
《臨證指南醫案》強調「治肝當先理氣」,針灸取穴如 太沖(肝經原穴)、期門(肝之募穴),或配合推拿疏導肝經。
延伸應用
- 五行生剋關係:因肺金亢盛抑制肝木者,可佐以清降肺氣之品,如桑白皮、杏仁;若因腎水不足,水不涵木致肝鬱,則需滋腎柔肝(如一貫煎)。
經典文獻佐證
- 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肝性急,鬱則更急,宜辛以散之,涼以清之。」強調解鬱需兼顧肝體陰用陽之性。
- 清代葉天士於肝鬱證治中,擅用輕靈流通之品(如玫瑰花、香附),避免過用辛燥傷陰。
「木鬱達之」原則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思想,臨床須辨明鬱之成因與兼夾證候,靈活運用疏泄、調氣、養血等法,使肝復其常,氣機得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