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木郁土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木郁土虛

木郁土虛為中醫五行學說之術語,闡述肝與脾兩臟之病理關係。肝五行屬木,主疏泄,性喜條達;脾五行屬土,主運化,職司升清降濁。當肝氣鬱滯(木郁),常易影響脾土功能,導致運化失司(土虛),形成「肝鬱脾虛」之證候。

病機與表現

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則氣機不暢,臨床可見脅肋脹痛、情志抑鬱、煩躁易怒等證。肝鬱日久,橫逆犯脾,脾失健運,則見食欲不振、脘腹脹滿、大便溏薄或便祕交作、肢體倦怠等脾虛之象。《金匱要略》有言:「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」,即示肝病易傳脾土之理。

病理關聯

五行之中,木能克土,然生理狀態下,肝木疏泄有助脾土運化;若肝氣過亢或鬱滯(木旺或木郁),則反成相乘之勢,壓制脾土功能,此即「木不疏土」或「木乘土」之病態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:「肝氣乘脾,則腹痛泄瀉」,說明此證常見之具體症狀。

治法與方藥

傳統中醫以「疏肝健脾」為治則,調和木土關係。疏肝常用柴胡、香附、鬱金等藥,以條達肝氣;健脾則多選白朮、茯苓、山藥等,以益氣運脾。經典方劑如逍遙散,結合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,佐白朮、茯苓健脾滲濕,正為肝鬱脾虛之主方。若兼有濕熱,可佐黃芩、梔子;若氣滯甚者,加陳皮、砂仁以醒脾和胃。

此證臨床常見於現代醫學之功能性消化不良、腸躁症等疾患,中醫辨證尤重肝脾互動之整體觀,透過調暢氣機、扶土抑木,以恢復五行生剋之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