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段元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段元亮
段元亮為唐代著名醫家,生平事蹟見於部分醫史文獻,然其詳細籍貫與生卒年已不可考。據《舊唐書·經籍志》及《新唐書·藝文志》所載,其著作包括《五臟鏡源》與《病源手鏡》,惜均已散佚,僅能從後世醫籍之轉引略窺其學術思想。
學術著作與理論貢獻
- 《五臟鏡源》
此書以「五臟」為核心,推測其內容可能結合唐代以前之臟象學說,系統闡述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之生理功能、病理變化及相互關係。書名「鏡源」二字,或隱喻其理論如鏡照物,旨在揭示五臟疾病之本源。唐代中醫臟腑理論受《黃帝內經》影響甚深,段氏可能進一步整合當時臨床經驗,提出五臟與經絡、氣血之關聯,並探討外邪(如六淫)、情志(七情)對臟腑之影響。 - 《病源手鏡》
從書名推斷,此書或專論疾病之病因病機,並強調「手鏡」——即臨床診斷之鑒別要點。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為當時病源學集大成之作,段氏可能在此基礎上,補充唐代新見之病證辨析,尤其注重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四診合參之應用。書中可能涉及外感熱病、內傷雜病之分類,並結合針灸、方藥等治療原則。
歷史背景與學術影響
唐代為中醫理論體系化之關鍵時期,官方編纂《新修本草》,民間醫家亦多致力於臨床經驗總結。段元亮之著作雖佚,然其名見錄於史志,反映其學說在當時具一定影響力。後世宋代《證類本草》及明代《普濟方》等醫籍,偶見引用唐代醫論,或間接保留段氏部分觀點。
理論特色推測
唐代醫家重視「臟腑—經絡—氣血」一體觀,段氏可能延續此傳統,並融入佛道思想(如「鏡」之概念或受佛教「照見」觀念啟發)。其理論或強調:
- 五臟與自然相應:如肝屬木,主春令,病理上易受風邪。
- 病機層次辨析:區分表裡、虛實、寒熱,並重視「標本緩急」之治則。
- 診法實用性:如脈象與臟腑關係之具體應用,或載錄特殊舌診、甲診等技法。
段元亮之學術成就,雖因典籍散佚難以詳考,然其名仍標誌唐代中醫理論多元化發展之一頁,後世可從同期醫著如《千金方》《外臺秘要》之相關論述,間接推想其學術脈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