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六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六郁詳述
「六郁」乃中醫理論中六種病理狀態之總稱,首見於元代朱震亨(丹溪)所著《丹溪心法》,後為明代虞摶《醫學正傳》進一步闡釋:「夫所謂六郁者,氣、濕、熱、痰、血、食六者是也。」此六郁彼此相關,互為因果,終致氣機不暢,臟腑功能失調,成為諸病之源。
氣郁
為六郁之首,源於情志不遂、肝失疏泄,致使氣機阻滯。其證見胸脅脹滿、噯氣頻作、情緒抑鬱或煩躁易怒,婦人或有月經不調。氣郁日久,可化火生熱,或阻滯津液運行,衍生他郁。
濕郁
因外感濕邪或脾虛失運,水濕內停所致。證見頭重如裹、肢體困倦、脘悶腹脹、口黏納呆,舌苔厚膩。濕性黏滯,易與他邪相合,如濕熱、寒濕,或阻遏氣機而成氣郁濕滯之證。
痰郁
乃津液不歸正化,聚而成痰,隨氣機升降,無處不到。證見咳嗽痰多、胸悶氣促,或咽喉異物感(梅核氣),或見皮下結塊(痰核)。朱丹溪言「痰之為物,隨氣升降」,故痰郁多兼氣郁,治法常需理氣化痰。
熱郁
由氣機不暢,鬱久化熱,或外感熱邪內蘊所致。證見心煩口苦、面赤尿黃,或見瘡瘍腫痛,舌紅苔黃。熱郁可耗傷陰津,甚則灼絡動血,臨床需辨明虛實,實熱宜清宣透達,虛熱當滋陰降火。
血郁
因氣滯、寒凝、熱灼或外傷,致血行不暢,瘀阻脈絡。證見痛有定處、拒按,面色晦暗,肌膚甲錯,或見經閉、痛經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血郁者,多先有氣郁,故《醫宗金鑒》謂「氣滯則血瘀」。
食郁
因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不及,食積中焦而成。證見脘腹脹痛、噯腐吞酸、厭食嘔惡,排便酸臭或秘結。食郁久滯,可生濕化熱,或損傷脾陽,進一步釀生痰濕、氣滯等病理變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