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亢害承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亢害承制,乃中醫五行學說之重要術語,首載於《素問·六微旨大論》:「亢則害,承乃制。」其理闡述天地萬物生化與制約之動態平衡,亦是中醫解釋人體生理調節與病理變化的核心思想。

一、名詞釋義

「亢」指過度亢盛,「害」為其所致之損害;「承」意為順承、抵御,「制」即克制、節制。五行之中,若某一行氣化過亢,超出常度,則克伐其所勝之行,破壞整體平衡,此時需藉由「承制」之機制加以調節,以恢復和諧。

二、理論淵源與經典依據

此說源於《內經》,後世醫家如王冰、張景岳等皆有所發揮。如《類經》云:「亢者,盛之極也。制者,因其極而抑之也。」強調五行相克之理不僅是制約,更是維持「生化有序」的關鍵。例如:

  • 火氣亢盛:若心火(屬火)過亢,本可灼傷肺金(火克金),然腎水(水克火)能上承以制火,使火不至於燔灼。此即「水承火制」之體現。

三、五行生剋與亢害承制

五行生克關係中,「生」為促進,「克」為約束,二者互為根本。若僅生無克,則亢而為害。例如:

  1. 木氣過亢:肝木(屬木)疏泄太過,則乘伐脾土(木克土),致脾虛腹瀉;此時需賴肺金(金克木)肅降以制木,或脾土自身培土榮木以緩其亢。
  2. 土虛水泛:若脾土(屬土)衰弱,無法制約腎水(土克水),則水濕泛濫而浮腫,需藉肝木疏土或心火溫土以助其制水。

四、在生理與病理中的體現

  1. 生理層面:人體臟腑氣機依五行相生相克自我調節。如腎水上濟心火(水火既濟)、肺金收斂肝陽,皆為「承制」之常態。
  2. 病理層面:當某臟功能亢進或衰弱,承制失調,則病變叢生。如「肝陽上亢」即因肝木亢盛,腎水不足難以制約,致頭暈目赤,此時需滋水涵木以復其制。

五、對臨證的指導意義

此理論不僅解釋疾病機轉,更指引治療方向:

  • 瀉其有餘:如心火亢盛,用黃連瀉火(苦寒制火)。
  • 補其不足:如肺氣虛弱難制肝木,需補益肺氣(培土生金,間接制木)。

綜言之,亢害承制揭示「亢」為失衡之因,「制」為復衡之機,體現中醫「以平為期」的根本法則,亦為辨證論治之深層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