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口瘡(口瘻)
口瘻為中醫病名,首載於《外臺秘要》卷二十二,其描述為「齒齗上有小孔,如蜂窠形」,意指牙齦處出現細小孔竅,狀似蜂窩,多因慢性根尖膿腫侵蝕骨質,形成瘻管所致。此症屬中醫「齒漏」、「牙漏」範疇,與現代醫學「慢性根尖周炎併瘻管形成」相類,多由臟腑失調,虛火上炎,或濕熱蘊結而發。
病因病機
- 虛火灼齦:
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燻灼齒齗,久則化腐成膿,穿齗成瘻。此類患者常見牙齦微腫隱痛,瘻孔滲膿稀少,伴口乾咽燥、腰膝痠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 - 胃熱熾盛:
過食辛辣厚味,胃腑積熱,循經上攻,腐肉敗血,化膿穿孔。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胃熱上衝,齦腐膿潰。」症見瘻口紅腫熱痛,膿液稠黃,口臭煩渴,便秘溲赤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 - 濕熱蘊結:
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濕熱搏結於齦,腐蝕成瘻。瘻口多溢黏稠膿液,牙齦脹痛,脘悶納呆,舌苔黃膩,脈濡數。
證候特徵
- 局部表現:齒齗處見粟米大孔竅,按壓有膿血滲出,孔周或紅腫(實證)或淡白(虛證)。
- 全身兼證:依病因不同,可伴頭痛、頰腫(胃熱);午後潮熱、盜汗(陰虛);身重倦怠(濕熱)等。
中醫治法
- 內治
- 滋陰降火:方選知柏地黃丸,加骨碎補、牛膝引火下行。
- 清胃瀉火:涼膈散加減,配合石膏、黃連直折胃火。
- 清熱化濕:甘露消毒丹合五味消毒飲,佐以白朮、茯苓健脾滲濕。
- 外治
- 漱口方:金銀花、蒲公英煎湯漱口,解毒排膿。
- 敷藥:冰硼散或錫類散外塗瘻口,清熱斂瘡。
古籍論述
《聖濟總錄·口齒門》指出:「齒漏之候,由風邪客於經絡,氣血滯留,化熱成膿,穿齗為孔。」強調外邪內傷合而致病;《瘍醫大全》則提出「久漏不愈,當責之腎虛」,點明虛證轉歸。
口瘻一症,雖病位在齦,實與臟腑相關,臨證須辨虛實,分標本,內外合治,方能促其癒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