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眼歪斜外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口眼歪斜外障

口眼歪斜外障,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首載於清代黃岩所著之《眼科纂要》,又稱「風牽喎斜」。此症以口眼歪斜、目睛偏斜為主要表現,屬外障眼病範疇,多因風邪侵襲經絡,或氣血失和、痰瘀阻絡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與風、痰、瘀關係密切。

  1. 風邪中絡:外感風邪(尤以風寒、風熱為多),侵襲頭面經絡,導致氣血痺阻,經筋失養,牽引口眼歪斜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風邪入於足陽明、手太陽之經」,使筋脈緩急失常,發為喎斜。
  2. 氣血兩虛:素體虛弱或久病耗傷,氣血不足,經脈失於濡養,筋肉弛縱不收。
  3. 痰瘀阻絡:脾虛生濕成痰,或氣滯血瘀,痰瘀互結,阻塞經絡,致眼瞼、口角偏斜。

臨床表現
患側眼瞼閉合不全、目珠偏斜、口角下垂,或伴流淚、言語不清。部分患者發病前有受風寒史,或兼頭痛、肢體麻木等症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寒阻絡:突然發病,面白畏寒,舌淡苔薄白,脈浮緊。
  2. 風熱襲絡:目赤澀痛,舌紅苔黃,脈浮數。
  3. 氣血瘀滯:病程較久,面色晦暗,舌有瘀斑,脈細澀。

治療原則
以祛風通絡、調和氣血為主,輔以化痰逐瘀。外治可配合針灸(如取穴地倉、頰車、陽白等),內服方藥依證型選用:

  • 風寒者,選用小續命湯加減;
  • 風熱者,以大秦艽湯合菊花、鉤藤;
  • 氣血虛者,用補陽還五湯益氣活血;
  • 痰瘀重者,予牽正散合桃紅四物湯。

此症與西醫學「周圍性面神經麻痹」、「動眼神經麻痺」等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治療重視整體調理,通絡治本。歷代醫家如《銀海精微》亦強調「風痰去而經絡通,則歪斜自復」,可見其治則淵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