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熱勝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厥熱勝複

厥熱勝複是中醫辨證名詞,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厥陰病脈證並治》,用以描述傷寒邪傳厥陰後,陰陽消長的證候變化。厥陰為六經之末,主司陰陽交接,病至厥陰,常表現為陰陽錯雜、寒熱交爭的病理特徵,而「厥熱勝複」即為此階段的重要辨證要點之一。

證候特徵

《傷寒論》原文記載:「傷寒病,厥五日,熱亦五日,設六日,當複厥,不厥者自愈。」此段文字揭示了厥熱勝複的基本表現——患者時而手足厥冷(厥),時而發熱(熱),兩者交替出現,且發作時間具有一定規律性。

其機理在於,厥陰病階段,陽氣與陰邪相爭,若陽氣勝則發熱,陰邪勝則厥逆。因此,厥熱的交替反映了正邪交爭的動態平衡:

  • 厥多熱少:表示陰寒內盛,陽氣衰退,病情進展,預後較差。
  • 厥少熱多:表示陽氣來復,邪退正勝,病情好轉,可望自愈。
  • 厥熱相等:若厥與熱發作時間相若,則提示陰陽暫時趨於平衡,但仍需觀察後續動向。

病因病機

厥熱勝複的核心病機在於陰陽氣不相順接。厥陰為肝與心包所主,主司疏泄與陰陽調和。邪入厥陰後,肝氣鬱滯,陽氣不能外達四末,故見手足厥冷;然陽氣鬱久復通,則又見發熱。此過程反覆,即形成厥熱往來的證候。

此外,厥陰與少陽相表裏,少陽主樞機,厥陰亦可視為陰陽轉化的樞紐。若正氣尚足,病邪可由陰出陽(熱勝厥退);若正氣不足,則可能陷入陰寒(厥勝熱退),甚至轉為危證。

治療大法

對於厥熱勝複的治療,《傷寒論》以「溫寒救逆」為主要原則,具體治法包括:

  1. 溫陽散寒:適用於厥多熱少者,代表方如當歸四逆湯(血虛寒厥)、四逆湯(陽虛寒盛)。
  2. 清熱透邪:若熱象明顯,且屬陽鬱化熱者,可酌用白頭翁湯(熱痢)、烏梅丸(寒熱錯雜之蛔厥)。
  3. 調和陰陽:對於厥熱相持者,可選烏梅丸,該方寒溫並用,既能溫下寒,又可清上熱,契合厥陰病寒熱錯雜的特性。

相關概念與鑑別

厥熱勝複需與以下證候區分:

  • 厥陰病:為六經病之一,涵蓋範圍較廣,厥熱勝複僅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。
  • 少陽寒熱往來:少陽病之寒熱交替為邪在半表半裏,無手足厥冷;厥熱勝複則兼見厥逆,病位更深。
  • 真寒假熱與真熱假寒:屬陰陽格拒的極端表現,與厥熱交替不同,需細辨四診合參。

綜上所述,厥熱勝複是中醫對厥陰病階段陰陽消長動態的細膩觀察,其臨床意義在於透過厥熱的消長,判斷疾病轉歸及正邪盛衰,為辨證施治提供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