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厥痺

厥痺為中醫學中兩種相關但又各具特徵的病症,「厥」與「痺」在經典文獻中各有論述,而「厥痺」並稱時,通常指氣機逆亂、陰陽失調導致的神昏肢冷或經絡氣血閉阻的病症。

「厥」在《內經》中有多重涵義,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病機與臨床表現:

1. 氣機上逆
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寒則厥,厥則腹滿,死。」王冰註解:「厥,謂氣逆。」此處指寒邪內侵,陽氣不布,氣機升降失常,逆而上沖,導致腹滿等症狀,嚴重者可危及生命。

2. 四肢厥冷

《素問·熱論》提到:「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,則耳聾、囊縮而厥。」此處「厥」指手足逆冷,多因陽氣不能達於四末所致,常見於傷寒病傳至少陽與厥陰同病之時。

3. 猝然昏厥

《素問·厥論》載:「陰氣盛於上則下虛,下虛則腹脹滿,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,逆則陽氣亂,陽氣亂則不知人也。」指陰陽失調,邪氣上逆,神明被擾,而致突然昏倒、人事不省。

4. 肝痺之別稱

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云:「肺即傳而行之肝,病名曰肝痺,一名曰厥,脅痛出食。」此處「厥」特指肝氣鬱結、經氣不利所致的肝痺,症見脅痛、進食後即吐等。

5. 癃證危候

《素問·奇病論》言:「有癃者,一日數十溲……病名曰厥,死不治。」此指小便不利,熱邪熾盛,陰陽離決的重症,預後極差。

6. 足逆冷

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:「(血)凝於足者為厥。」王冰註:「厥,謂足逆冷。」指出足部氣血凝滯、陽氣不達所致的寒冷。

「痺」在中醫理論中指氣血閉阻不通,通常與風、寒、濕等外邪侵襲有關,其主要類型包括:

1. 行痺

風邪偏盛,症見關節游走性疼痛,無定處。

2. 痛痺

寒邪偏盛,痛處固定,遇寒加重,得溫則減。

3. 著痺

濕邪偏盛,肢體沉重,酸痛困重,或肌膚麻木。

4. 熱痺

濕熱或風熱侵襲,症見關節紅腫熱痛,兼有發熱口渴。

厥痺之病機

「厥痺」並論時,通常涉及以下兩種病理變化:

1. 氣厥致痺

氣機逆亂,陽氣不布,導致四肢厥冷、血脈凝泣,進而演變為氣血運行不暢、局部痺阻,表現為肢體麻木、冷痛或拘攣。

2. 痺久致厥

痺證日久,邪氣深入,阻滯氣血,使陽氣鬱閉,不能溫煦四肢,漸見肢冷、神昏等厥證表現。

此二者相互影響,形成複雜的病機關係,臨床需審證求因,辨明標本先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