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卷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卷法
卷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屬捏法範疇,其操作特點以「捲曲挾按」與「切推」動作為核心,源於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,用於調理經絡氣血,尤擅瀉實熱、散鬱結。
手法操作
- 體位準備:患者仰臥,施術者立於頭側,雙手持四指(食指至小指)呈鉗狀,輕挾頸部動脈處(如人迎穴周邊),以指腹接觸皮膚。
- 持按導氣:先靜置按壓,力度由淺入深,待局部氣血得氣後,施「捲」勁——即指節屈曲向掌側內收,配合螺旋式下推,循頸動脈走向緩慢推移至缺盆穴(鎖骨上窩)。
- 往復調暢:至缺盆處稍停,回抽至起始點,反覆操作,直至熱邪消散(古稱「熱去乃止」)。
作用機理
- 瀉熱通絡: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,卷法透過物理壓力直接刺激大絡,促進局部氣血流通,引邪外達,符合《內經》「推而散之」原則。
- 調衡虛實:「虛者補之」強調輕緩持按以導氣;「血而實者瀉之」則重用捲推力道,破滯開結,尤對狂證屬陽明實熱者,能疏泄亢盛之陽。
臨床應用
- 適應證候:古載適用於全身壯熱伴見神志異常(妄見、妄聞)者,今擴展用於頸肩經筋拘急、甲狀腺氣機鬱滯及頭面熱證。
- 配伍思路:常與拿風池、按揉缺盆等形成手法組合,強化通降陽明之效;若結合鍼灸,可刺絡委中、曲池以協同瀉熱。
學術連結
卷法與「捏脊療法」同源異流,均以「捏、提」為基礎,然卷法側重「切推下行」的路徑特異性,且作用層次更深,涉及脈道調整,非僅皮部。其技術關鍵在於「久持之」的候氣與「捲切」的動態滲透,需嚴格遵循經絡循行方向操作。
此手法體現中醫「以通為用」的治療觀,透過直接調動經氣,實現「氣至而有效」的瞬間效應,為推拿學中較為精專的瀉實技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